|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事档案管理 >> 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三个转变

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三个转变
【发表时间:2011/10/3 11:04:59】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绩效工资制将在学校逐步施行,教师评价逐步绩效化,教师对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等等,这些变化都对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改革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实行创新管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功能,做好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缺陷

    学校人事档案是学校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以个体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记录。准确完整的人事档案能全面反映个人的政治品德、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信息,是学校人事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和谐、共赢的新型人才发展观日益形成,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已不能与之适应,存在着以下不足:

    1.管理模式的封闭性。传统的人事档案在管理模式上采取封闭式静态管理,注重管理控制,忽视服务。教职工无条件提供档案资源,但学校对于档案资源的管理却神秘莫测,只有少数人可以看,仅供领导管理下属时使用,“单位控制”“组织保密”是传统人事档案的最大特点,服务意识严重不足。

    2.功能定位的单一性。传统的人事档案中记载政治面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内容比较多,而记载专业知识水平、成绩贡献、潜在能力、道德品质、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比较少,特别是反映广大教职工科研能力、创造业绩、工作表现、培训学习等方面的材料更少。

    3.利用手段的原始性。学校人事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学校的教学、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因此,档案利用状况始终是档案工作最为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传统的原始性利用手段,加强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刻不容缓。

    二、创新人事档案管理需要三个转变

    传统的人事档案在管理模式、功能定位、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创新人事档案管理理念,使人事档案的管理与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制、教师评价绩效化、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实现三个转变,提升学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

    (一)从静态的管理控制向以人为本的服务转变。学校人事档案是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完整的人事档案反映了教师个人的劳动成果和智慧,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师资力量,是教师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数据,更是学校规划师资队伍和建设学科梯队的重要依据。因此改革传统的人事档案“注重管理控制,忽视服务”的管理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教职工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尤为重要。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编制每一位教师个人成长的档案资料,如学历、课堂教学、高考成绩、学生评教、论文获奖、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获奖、校本课程研发等内容,以相关学校或全市教师发展水平为参照,确立教师成长目标管理,教师哪些方面是特长,哪些是“缺角”,建立平台予以动态公示,教师能对个人的情况一目了然,并能及早准备,未雨绸缪,使人事档案的管理切合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满足学校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需求。

    建立优秀人才成长人才库。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做好中层以上干部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的建库工作。学校有功勋教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地县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等各级别人才,分类建立个人科研课题、成果、论文、教学优秀成果等相关资料库,定期跟踪收集最新材料,整理归档。为人事管理、人才选拔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真正达到“观其卷,知其人,用其长”的目的。通过人才资源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实现组织整体发展的目标,有利于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从“政治化”向“绩效化”的功能定位转变。传统的人事档案管文/陈小芳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没有及时顺应时代变化进行变革,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功能定位,在功能定位上强调单位控制和身份依附。侧重于“政治化”的管理,给人事档案蒙上了“政治档案”的神秘面纱,功能的单一性,极其不利于人事档案“绩”“效”作用的积极发挥。现在义务阶段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后,将在各类学校逐步推进实施,这不仅是分配制度改革,更是用人体制的变革。绩效工资改革是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聘任等相配套的系统工程,岗位绩效考核的内容、指标设计是涉及教师利益的大事。而绩效考核数据的提供必将源于人事档案。因此要转变观念,突出人事档案“绩效化”的信息记录功能,挖掘人事档案“绩效化”的数据分析功能,使人事档案从“政治化”管理走向“绩效化”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人事制度改革。一是人事档案的信息记录功能。高中学校各教学岗位具有不同的专业特征,绩效考核内容要能展现出不同岗位教职工的工作特点,把教职工的专业能力和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导向。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是不同的,具有技术要求、工作时间、劳动难度、工作压力等区分,让不同的人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去发挥最大作用。如何评判工作岗位与个人能力是否匹配,人事档案的信息记录成为重要依据,因此,人事档案的收集范围、价值取向更多地趋向于“绩效化”的需要,为教师绩效化评价提供权威数据和参考。二是人事档案的绩效分析功能。绩效考核的结果要运用于教师管理的各个环节。学校实施绩效考核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绩效”,更是通过绩效考核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要通过绩效考核发现组织和个人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解决问题、弥补不足的思路和方法。考核结果需要用在教师的招聘、录用、培训、开发、奖励、晋升、降职和辞退等各个环节,对教师产生引导与规范作用,实现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这就需要通过对人事档案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加强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发挥绩效分析功能,体现人事档案利用服务“以人为本”的宗旨,更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使人事档案的利用实现封闭的“单一功能”向开放的“多元功能”转变,服务于绩效工资改革的需求。

    (三)从传统的“重藏轻用”向“多元化”的开发利用转变。人事档案如何为师生、学校发展服务值得不断探索。必须改变传统人事档案“重收藏保管,轻开发利用”的现状,从简单原始的利用手段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开发利用转变。人事档案开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人事档案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发掘,以获取更多的有用档案信息,如扩大收集范围等;二是着眼于对已掌握的人事档案信息作深度的思维加工或重组,不断发现和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开拓档案信息在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发现、培养、选拔和使用等方面的广阔用途。一是信息化、动态化的加工、重组。由纸质型档案向电子化档案转变,人事档案资源的建设手段逐步现代化,使档案信息的收集添加更加方便快捷,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集约化、动态化管理。在现代化的管理基础上,对人事档案中的人员信息按照年龄、学历、专业、职称、职务等进行分门别类,编制成不同的检索工具。对组织或个人的信息进行分析重组,使利用者对人事档案信息的使用既能够达到宏观控制、又能做到微观把握,加深人事档案信息利用的维度,提高人事档案资源利用的效能。二是建立学校复查评估档案资源库。学校经常迎接各类督导评估,涉及人事档案的相关内容,人事变动导致材料整理成了难题。人事档案管理要服务于学校重点工作,为评审复查建立人事档案专题库,及时补充整理,检查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也不会遗失重要内容,如省一级重点学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教学技术实验学校、健康促进学校等评审都对师资水平有要求,规范的人事档案资源库成为学校复查评估的重要资料。三是对人事档案进行深入的开发和编研。学校对于文书类、教学类档案的开发编研较多,但对于人事档案深入开发和编研比较少。因此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收集、开发针对人事利用的编研材料,并向教师提供利用。四是对档案资源进行网络化的开发和利用。以往人事档案“政治”化的管理倾向,使得人事档案的利用非常局限,不利于人事档案作用的积极发挥。必须创新利用途径,利用网络进行人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开辟“名师风采”“课件天地”“个人荣誉”等栏目,并对各栏目的浏览量进行统计,根据浏览量的大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关注度较强的内容的采编,丰富网页内容,为学校教职员工利用学校人事方面的档案资源提供窗口。

    总而言之,学校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要把人事档案的管理利用作为基点,真正实现档案信息开放与融通的人性化、绩效化、时效化、远程化。而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实行三个转变,才能真正培育出一支最佳的教职工队伍,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机统一,使组织成长与个人能力发展相适应。

    (本文来源:陈小芳. 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三个转变[J]. 办公室业务,2011,(7). 第46-47页。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