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档案文章选载 >> 明清档案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独特作用

明清档案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独特作用
【发表时间:2011/12/29 12:14:15】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明清档案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独特作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 胡旺林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重要决定,这是执政兴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这对我们提高对明清档案价值的认识,积极推动明清档案文化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明清档案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记录,是兼有历史凭证价值和信息参考价值的特殊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档案一直是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明清档案现今存世1000余万件,上起明朝洪武年间,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期,跨越500余年,是现存数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蕴藏着巨大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20世纪初,深藏皇宫的明清档案一经向社会公开,即与殷墟甲骨文、敦煌写经一起,被称为三大文化发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在内政外交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明清档案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唯一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真迹,东方瑰宝”。

  明清档案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政治文化。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高峰,在政治上承袭了数千年来治国理政的传统理念。大量档案突出证实了这样几点:一是大一统的国家理念与意志。明清两朝奠定了中华版图,尤其是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十分成功。据档案记载,清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在东北和新疆边地采取军府屯兵制,进行有效管控开发;在蒙古地区,依靠蒙古王公以盟旗制度实行自治管理;在西藏地区,派遣驻藏大臣进行监管,并将其宗教领袖da赖、班禅转世的确认权收归中央,直至今天,档案记录的宗教仪轨仍是我们揭露da赖集团分裂活动的有力武器。二是中央集权下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元代以来的行省制度,通过省、府、州、县的行政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其后的行政区划格局。三是全国范围的官员选拔考核制度。科举档案证实,明清两朝通过严密的科举考试在全国定期选拔官员,以保证官员的素质和相对的公平性,而且对各级官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期考核,其选人用人机制竟成为后来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

  明清档案真实记录了明清两朝的社会文化。在社会生产方面,古代中国强调“农为邦本”,清代各省官员须按时奏报农作物长势、夏秋收成、粮价涨落等情况;食盐产销、铜矿开采、官窑瓷器等重要手工行业,朝廷均设专门机构派员管理,将生产活动随时上报;档案中还记录了云锦、玉雕等大量传统工艺,保存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在社会生活方面,除了国家法令约束之外,更多的是依靠传统礼仪维系社会秩序,通过各种公序良俗和乡规民约规范引导人们正常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剔除其中的封建纲常论说,档案中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对于今天社会转型时期加强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自然环境方面,明清档案对江河改道、水旱灾害、地震火山的记载,不仅是相关专题研究的珍贵史料,而且为今天的三峡枢纽、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借鉴参考;各地官员对本地区所得雨雪情况的定期奏报,形成了十分完整的气象气候资料,这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都是不可或缺的依据。

  明清档案中保存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明清档案尤其是清代档案,记载少数民族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内容极其丰富。清朝创立了满文并定为官方文字,现存200余万件满文档案,内容大都涉及边疆与民族问题,有待深入挖掘整理。内外蒙古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留存下来的5万余件蒙文档案,记录了十分丰富的蒙古民族的社会文化信息。清朝皇帝崇奉藏传佛教,使西藏与中央政府及内地的关系更加紧密,档案记载了大量藏族宗教仪规和生活习俗方面的信息,并保存相当数量的藏文档案。其他如东北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族,新疆的维吾尔等回部,西南地区的苗、壮、彝等少数民族,其社会变迁、生产生活与民族习俗等内容,在档案中都有详细记载。可以说,明清档案是一座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宝库,也充分印证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与归属感。

  二、明清档案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作用

  传统文化,重在传承。明清档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由昔日的皇家秘档转为国家文化遗产。在现今国家文化建设中,明清档案愈来愈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其一,明清档案成为国家资治的佐证。明清档案作为重要的历史信息资源,在许多方面直接服务于国家中心大事,诸如中外划界谈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处置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等,均发挥了重要的历史凭证作用。鉴于南海争端日趋复杂,我们主动为国家有关部门编纂了《明清南海主权问题档案》和《明清南海区域地图》,成为外交斗争的有力工具。2011年,围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推出共计80册的大型档案文献《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首次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晚清宫廷所藏辛亥革命档案,有30余家报刊、网站、电视台予以报道宣传,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纪念活动。明清档案在服务国家核心利益、服务国家工作大局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其二,明清档案成为学术研究的金矿。凭藉巨量馆藏优势和几代专业人员的努力开拓,明清档案各类专题的编纂出版已达200余部,共1800余册,约5亿字,这些第一手档案史料的陆续刊布,大大拓宽了明清史的研究领域。反映清朝历史的《清史稿》,为民国时期纂修,因为没有直接利用原始档案而错误百出,为此重新纂修清史的呼声一直不断。当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启动后,把清代档案的整理作为首要任务,我馆系统提供数字化档案300多万件,为清史编修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成为这一国家文化工程的重要基石。我馆以公布明清档案为主的学术期刊《历史档案》,创刊30年来共整理刊布720个专题的档案史料,发表学术论文1800多篇,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大量满文、蒙文、藏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翻译出版,更是推动了边疆民族问题学术研究的发展。

  其三,明清档案成为地方和行业文化建设的特色元素。明清档案是社会各界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各地在编写专门史、行业史、地方志中,都格外重视明清档案的利用。明清古迹的维护和重建,如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等,都曾大量查阅宫廷记载,使档案成为古建修缮的凭据。明清档案在各省、市各行业的文化建设中更是广受欢迎,仅以广东为例,先后有广州、中山、佛山、黄埔、荔湾、越秀等诸多市区与我馆联合启动明清档案开发项目,明清档案为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打造了一张又一张“文化名片”。

  其四,明清档案成为公众品味历史文化的长廊。面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我馆努力让明清档案走出皇宫,走向社会。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对公众免费开放利用。近20年在全国各地陆续举办30余项专题展览,传播了传统文化,让百姓亲身领略皇宫珍藏。明清档案还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为大量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戏剧、小说等文化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素材。我馆曾以走出戏说、走近真实为主旨,集体创作了28集文献纪录片《清宫秘档》,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其五,明清档案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明清档案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金榜、皇室玉牒、满文秘本档等,已分批入选世界记忆工程,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迄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馆利用研究,并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我馆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哈萨克斯坦、法国、德国、英国、南非等诸多国家的文化机构,或共同出版有关专题档案,或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或联合开办展览,明清档案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2010年,新加坡总统纳丹先生来我馆参观访问,盛赞明清档案“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三、明清档案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明清档案事业薪火相传80余载,几代档案人殚精竭虑,为实现明清档案的文化价值做出了艰辛努力。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面对新世纪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潮,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明清档案事业的任务还很艰巨,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第一,全力夯实保护根基。要实现明清档案文化价值最大化,切实加强基础建设是根本前提。作为我馆“十二五”期间中心工作,要构建保管和利用两大平台,为明清档案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抓好馆库设施建设。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新馆建设,力争早日建成一座“实用、先进、协调、环保、节俭”的现代化档案馆,为馆藏档案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先进设施,为珍贵的明清历史档案打造一个现代化“基地”。二是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建立和健全档案保护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大档案保护力度,确保档案“一件不损坏,一件不丢失”。三是大力加强档案整理工作。力争用较短时间完成馆藏全部档案的秩序加工整理和著录工作,建好细账,摸清家底,使明清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迈上新台阶。四是加强对残损档案的修复和抢救工作。结合档案整理、著录、数字化工作,认真做好档案修复和抢救工作。五是全面推进数字化工程建设。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和先进技术,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争取早日实现明清档案的数字检索和远程利用,构建高效准确的档案数字利用平台。

  第二,奋力推进开放利用。在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明清档案工作必须勇于担当,更新思想观念,适应社会需求,采取得力举措,真正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使档案馆变成“思想库”。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自觉贴近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重大部署,充分挖掘和利用馆藏资源,主动寻找发挥明清档案价值和作用的渠道,努力提升档案编研和编译工作层次,做好明清档案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不断打造明清档案文化精品。二要面向社会,走向大众。要把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作为明清档案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新明清档案“走出去”模式,通过阅览厅、展览馆、大讲堂等各种形式,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资讯媒体,让明清皇家档案走出宫廷、走向社会、走进时代,自觉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格局,使明清档案成为人民大众能够共享的传统文化。三要整合信息,提升资讯。要强化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搭建档案整理及数字化软件平台,推进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使明清档案工作走进信息时代快车道。四要沟通两岸,加大交流。由于历史原因,明清档案现主要分存北京与台北两地,我们要与台湾地区加强合作交流,相互交换数字档案,联手开发专题项目,让明清档案珠联璧合,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大力开展对外交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是时代的要求。明清档案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外交流的特色文化。我们要以开阔的视野进行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机构呼应协调,通过国际巡展、学术研讨、互联网站等各种方式,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加强明清档案申遗工作,努力推动明清档案历史文化走向世界,让明清档案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发挥独特作用。

  第四,倾力打造人才队伍。推动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实现明清档案文化价值,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把加强队伍建设、激发队伍活力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一是内部挖潜、培养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的成才导向。明清档案工作专业性很强,须以长远眼光加大专业知识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要通过定向培训、岗位锻炼等方式,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业务人才。二是放宽视野、引进人才。要通过公务员招录、干部交流等方式,选调一批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改善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三是搞活机制、用好人才。要打破僵化的用人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真正让爱岗敬业者干事有舞台、成事有条件、发展有空间。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明清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档案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明清档案工作是国家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践行中央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高度自觉,创新理念,奋力打造明清档案的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明清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努力实现明清档案的文化价值。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1年11月25日,总第2235期,第3版)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