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档案工作研究 >> 新时代高校档案编研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档案编研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2/12/6 21:40:36】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城建档案》2012年第11期

新时代高校档案编研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作者:宋世叶

  【摘 要】本文针对信息时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要,结合目前高校档案编研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新一代高校档案编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建议,目的是促进高校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从而适应高校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 档案编研 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高校档案编研脱胎于档案整理,变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应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档案编研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自身视觉思维作用的变化,数字网络平台等新型沟通方式的不断兴起,新时代高校档案编研正在崛起,众多档案工作者开始探索在文件生命周期中有效地维护、保存和挖掘数字信息的价值,尝试做好开放档案编研体系概念模型,实现多元化、现代化、社会化的高校档案编研已成为发展方向。尽管如此,但目前档案编研之路还是举步维艰,发展也极不平衡,地区间、高校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既有理念、意识上的差异,又有编研成果技术和水平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不完善,大多高校没有专职编研人员,档案编研专门人才缺乏;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编研形式单一,编研产品层次偏低,多属于一次信息开发编研;普遍缺乏档案编研的文化省思,多从领导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去探讨编研选题,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档案现象,缺少文化声音,与高校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的文化需求存在着“时间差”、“定位差”问题;选题范围偏窄,编多研少,基本停留在《大事记》、《组织沿革》等史料汇编的层次,缺乏足够的特色和大众认同度;编研工作中新技术应用不足,缺少编研成果宣传和输出平台,合作编研模式尚未建立起来,编研成果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不高。

  究其原因涵盖以下几点:一是高校自身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档案机构不健全,缺乏足够的人员和经费保障。二是档案部门自身对档案编研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惰性,没有将档案编研纳入档案馆工作的议事议程,缺乏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规划,编研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三是档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班专业人员偏少,整体素质不高,加之业务培训不到位,导致观念陈旧,视野不够开阔,方向把握不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缺少必要的现代化技术支撑。档案编研还没有走出编史修志的框框,档案编研工作的形式单薄,编研成果的载体不够丰富,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技术、电视传播技术等运用不够,预见性不强,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编与用的服务渠道狭窄。可见,目前高校档案编研的瓶颈问题主要在于理念和人才两个方面。

  二、高校档案编研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健全高校档案管理组织机构

  要使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取得成效,重视档案机构设置,加强档案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是重要前提和保证。各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档案局关于高校档案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的规定,最好能在校内设立独立建制的档案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全口径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便于档案编研的规范系列开发,而且也能提升档案工作的地位,加强档案队伍建设,便于档案部门自主性、创新性开展工作和与校内外的沟通。

  (二)转变观念,强化高校档案队伍建设

  档案编研工作质量和效益与档案人员的工作理念、媒介素养等因素密不可分。高校必须重视档案队伍建设,设立合理的编制,保证在有效的人力资源数量内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化、相对稳定的人员梯队。逐步加大新生编研队伍建设,持续补充新鲜血液。重视档案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素质建设,经常开展文化交流、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现代化设备的技能。有计划地组织编研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提高编研能力。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大编研”理念下的全员编研意识,不等、不靠,敢于、乐于、会于开展档案编研创新,从而展示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者新的职业形象,为实现人类精神财富的升华和再创造贡献力量。

  (三)丰富内容,提高高校档案编研的服务效益

  高校档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载体丰富、门类宽泛,显示出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和更大的利用价值。因此,高校必须抓住自身特色以馆藏档案为载体,探索新形势下档案编研服务的新途径和增长点,架起学校-师生-社会之间的桥梁,打造跨行业、跨地域、宽口径编研服务,为高校档案编研开辟一片新天地。高校档案馆要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对馆藏信息按专题、类别进行二次、三次加工,要强化专门档案的编研开发,采用“因需选题”、“按需施编”的档案编研方法,实现编研内容“围绕中心”与“适应个性”的兼容并举,真正让高校的档案编研形成规范化条块和链条,不留盲区。新形势下要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效果方面编研力度,如《历届毕业生人名录》、《优秀毕业生创业风采集锦》,有效解决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诚信的质疑,也为在校大学生成长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创新技术,凸显高校档案编研的时效性

  新一代高校档案编研必须在编研技术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上下功夫,与e时代的需求相吻合。高校要加大档案工作的投入,给予必要的场所、设备、经费保障。编研人员也要改变传统档案编研的刻板形式,基于档案原件的信息内容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方法的加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赋予档案记录以崭新的面貌和生命,使历史中尘封的人物和事件鲜活起来;要改变档案信息的体裁和叙事方式,转变档案信息符号形式,将文字转变为声音和图像等更为直观易明的形式。加大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拓展网络在编研沟通、信息传输、效果反馈等应用。要构建新一代高校新技术背景下的信息“记忆库”,让高校档案信息积极参与到社会记忆的服务中去,让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记忆。

  (五)加强联合,形成高校档案编研的长效机制

  新时代高校档案编研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坚定走“大编研”理念下的多媒联合。通过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做好高校档案编研环境的有效重构。重视校内各部门和校外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与联络,树立全员化、全程化档案编研联合意识,抓住业内培训、学术会议和各种交流活动契机拓宽合作编研渠道。要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联动机制。要通过提升档案部门自身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创新理念,取得同行的认可和敬重。通过规范有效的制度保证合作的信任度。加大合作研究力度是高校档案编研致力探索的方向,要善于突破研究队伍、对象、方法上的局限,学会多方吸收研究力量,将视线移至文化产品领域等更广泛的时空。加大合作研究力度,形成“多媒合作”的编研模式,合力提升档案编研的层次与水平,是高校档案编研致力探索的方向。

  (六)广泛宣传,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认同

  广泛宣传,是提升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对档案编研支持与认同的有效途径,是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基础。高校档案馆要积极探索档案编研宣传新途径、新方法,在校内取得领导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校外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编研的人才优势,加强与多领域的合作,加大通过网络、媒体、举办展览、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力度,全方位展示档案编研成果应用的凭证性、快捷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开设博客、留言信箱等。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畅通高校“大编研”理念的实施,大大提高高校档案编研成果的服务功能与效益,促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档案馆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