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专业书讯 >> 《组织情报学》简介与目录

《组织情报学》简介与目录
【发表时间:2013/3/22 22:58:44】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组织情报学》简介与目录

  书 名:组织情报学

  作 者:吕斌、李国秋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定 价:52.00元

  

购书链接:

  1.官网:点击查看

  2.当当:点击查看

  3.京东:点击查看

  4.卓越:点击查看

  

作者简介:

  吕斌,男,湖北武汉人。是我国首届科技情报专业毕业生,获得武汉大学理学士、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曾经就职于研究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担任过IT行业情报分析员、证券公司首席分析师、证券公司研究总监,在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20年。现为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社会与信息化评价,情报学基础理论。主持过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十多项其他项目,在海内外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专著六部,金融市场理论与分析等两百余万字。

  李国秋,女,江西南昌人。是我国最早一批情报学专业毕业生,获得武汉大学理学士、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曾经就职于金融机构和高等学校,担任过证券公司地区总监、证券公司高级研究员,在南京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20年。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信息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竞争情报、情报学理论。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十多项其他项目,在海内外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专著五部,行业情报分析等数十万字。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在整合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研究基础上实现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本书在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information研究和intelligence研究分别概括为不同的研究范式,从理论、历史、社会、方法等方面讨论两种范式的整合,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组织情报学的全新概念,并建立了基本框架。

  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情报学困境的现象和原因,讨论了情报学发展的三条路径;第二部分讨论了Intelligence研究的历史观和现实观,提出了组织情报观是intelligence研究的认识前提的论点,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三部分研究了组织情报范式论,组织情报学的原理,组织情报活动的性质和主体,组织情报的过程与状态,组织情报学的方法,学科、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组织情报学。

  

目录:

  1 情报学的困境和前景 1

  1.1 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令情报学面临更大的挑战 1

  1.2 世界范围的情报学困境及其表现 1

  1.2.1 学科的困境 1

  1.2.2 情报学教育的困境 2

  1.2.3 职业认同的困境 3

  1.3 情报学困境的根源 4

  1.3.1 强势“信息学科”竞争者的加入 4

  1.3.2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

  1.3.3 情报学的内在局限 5

  1.4 情报学的出路和前景展望 6

  1.4.1 美国以ASIST为代表的探寻 6

  1.4.2 欧洲的探索 6

  1.4.3 中国情报学如何走出“第三条道路”? 7

  2 情报学发展的三条路径 10

  2.1 美国情报学的发展 10

  2.1.1 美国情报学的诞生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10

  2.1.2 美国情报学的发展阶段 10

  2.1.3 对美国情报学发展的评论 12

  2.2 中国的情报学发展之路 12

  2.2.1 建立科技情报机构、开展情报服务 12

  2.2.2 改革开放以后 13

  2.2.3 对苏联和日本的借鉴 13

  2.2.4 对中国模式的总结 15

  2.3 欧洲道路——文献学研究的复兴及其情报学发展的意义 15

  2.3.1 文献学研究的复兴 15

  2.3.2 文献学研究热的背景分析 16

  2.3.3 “新文献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18

  2.3.4 文献学研究的复兴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的意义 21

  2.4 整合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研究,实现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 22

  2.4.1 从情报学的历史发展看情报学的两难 22

  2.4.2 一个新的视角——整合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研究的情报学 23

  2.4.3 整合intelligence和 information研究的任务和中国的优势 25

  3 Intelligence研究的历史观和现实观 30

  3.1 历史上存在的intelligence研究领域 30

  3.1.1 军事和安全情报的研究 30

  3.1.2 战略情报 30

  3.1.3 科技情报和技术经济情报 30

  3.1.4 企业情报以及竞争情报 31

  3.2 学术界对社会情报研究的关注 31

  3.3 竞争情报的研究和教学 33

  3.4 我国情报学界与intelligence研究相关的内容及不足 34

  3.4.1 情报研究 34

  3.4.2 对思想库和咨询产业的研究和认识 35

  3.4.3 对intelligence的研究与认识 36

  3.5 现实的需求——现代社会对情报的需求 39

  3.5.1 情报活动的重点转向经济领域 39

  3.5.2 多领域、多层次的实践对情报的需求 41

  3.5.3 信息技术发展对情报的影响 41

  3.6 钱学森对情报学(intelligence)的论述 42

  3.6.1.论信息和情报概念 42

  3.6.2.论情报工作和事业 43

  3.6.3.论情报学的性质和体系 45

  4 组织情报观——intelligence研究的认识前提 49

  4.1 组织信息观和公益信息观 49

  4.1.1 信息观问题的重要性 49

  4.1.2 情报学界对信息(情报)观的探讨 49

  4.1.3 公益的信息观和技术的信息观 50

  4.1.4 组织的信息观 51

  4.1.5 客观知识系统和信息观的演变 52

  4.1.6 各类组织情报需求的共性和特性 53

  4.1.7 简短的结论 54

  4.2 从组织理论看组织情报 54

  4.2.1西方组织理论的发展及其不足 54

  4.2.2 从情报角度讨论组织理论发展的不足 56

  4.2.3 组织竞争与组织战略 56

  4.3 组织情报与组织智能 60

  4.3.1 组织智能的定义 60

  4.3.2 组织智能的特征与模型 61

  4.3.3 组织智商 62

  4.3.4 组织情报 63

  5 组织情报范式论 68

  5.1 范式和对情报学范式的研究 68

  5.1.1 范式概念 68

  5.1.2 范式的方法论功能 69

  5.1.3 范式理论在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 70

  5.2 对intelligence范式的理论反思 74

  5.2.1 对信息和情报概念的混淆 74

  5.2.2 情报学是否一门独立的学科 74

  5.2.3 情报活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主体 75

  5.3 intelligence范式的几个关键问题 76

  5.3.1 情报概念 76

  5.3.2 情报的智能过程 77

  6 组织情报学的原理 88

  6.1 情报的组织相关原理 88

  6.1.1 情报与组织的相互依存 88

  6.1.2 情报与组织环境和目标并存 89

  6.1.3 情报与组织战略相关 90

  6.1.4 情报与组织决策相关 92

  6.2 情报活动的增值原理 93

  6.2.1 信息增值与情报增值 93

  6.2.2 组织的情报价值链 95

  6.3 不确定性原理 98

  6.3.1 组织情报视野下的不确定性 98

  6.3.2 组织情报活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103

  7 组织情报活动的性质和主体 107

  7.1 情报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107

  7.1.1 情报活动作为认识活动 107

  7.1.2 情报活动作为实践活动 108

  7.1.3 情报活动作为生产活动 109

  7.2 组织情报活动的特点 109

  7.3 若干不同类型的组织情报活动 110

  7.3.1 科技情报活动 110

  7.3.2 军事情报活动 110

  7.3.3 企业情报系统与活动 111

  7.4 情报活动的主体 112

  7.5 预测市场作为情报认识的主体 113

  7.5.1 预测市场概论 113

  7.5.2 预测市场的理论基础 115

  7.5.3 预测市场的运行机制 116

  7.5.4 预测市场的应用 118

  7.5.5 预测市场的条件和存在的局限性 120

  7.5.6 市场会否失灵? 120

  8 组织情报的过程与状态 123

  8.1 过程与情报过程 123

  8.1.1 过程和情报过程的概念 123

  8.1.2 各种组织情报活动的情报过程 123

  8.2 情报的状态 130

  8.2.1 情报产品的处理状态(产品形态的分类) 130

  8.2.2 根据组织行为目的层次对情报状态进行的分类 131

  8.2.3 根据可靠性,或者说情报确定性的程度对情报状态的分类: 133

  8.2.4 按来源的状态分类 133

  8.3 组织情报过程与状态实践研究——组织危机管理的情报过程 134

  8.3.1 组织危机管理的情报流控制法 134

  8.3.2 组织危机管理的人际情报网络研究 139

  9 组织情报学的方法 144

  9.1 情报学方法的讨论 144

  9.1.1 图书馆学情报学角度的研究 144

  9.1.2 竞争情报的方法 145

  9.1.3 经济信息分析方法 145

  9.2 不确定性研究和对付不确定性的方法 146

  9.2.1不确定性的研究 146

  9.2.2 不确定性的分类 147

  9.2.3 组织面对的三类不确定性 149

  9.2.4 不确定性的组织内在原因 150

  9.2.5不确定性与信息 151

  9.2.6 现行情报分析方法的若干问题 152

  9.3.基于组织不确定性的情报学方法 153

  9.3.1汇聚分散信息的方法—预测市场与德尔菲法的比较研究 153

  9.3.2 人-机结合的智能分析法—大成智慧法 159

  9.3.3情景分析 162

  9.3.4技术路线图 164

  10 学科、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组织情报学 171

  10.1 面向组织的具有通用性的情报职业及情报从业人员 171

  10.1.1 调研说明 171

  10.1.2 调研结果的处理方法及其统计分析 172

  10.1.3 社会组织的情报职业需求 174

  10.1.4 通用性的情报职业及情报从业人员——新视角下的情报学教育 177

  10.2 情报过程——情报职业的核心:问题域及方法论 177

  10.2.1 情报职业及情报从业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 177

  10.2.2 情报活动流程与组织价值活动流程的统一 180

  10.2.3 情报学教育改革思考 182

  10.3 社会情报职业需求与情报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基于情报/信息职业问卷调研 184

  10.3.1 调研说明 184

  10.3.2 调查结果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184

  10.3.3 用人单位的情报职业需求分析 185

  10.3.4 情报学/信息管理相关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分析 188

  10.3.5 我国情报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93

  10.3.6 建议 193

  参考文献 194

  

前言/序言:

  前言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在整合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研究基础上实现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成果。课题主持人李国秋,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李国秋、吕斌。

  近年来,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该问题的提出与学科尚未建立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密切的关系。在信息社会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之时,情报学的发展却陷入危机。事实上,对是否存在独立的情报学国内外均有质疑。在信息时代情报学能否可持续发展、如何健康发展成为关系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

  情报学越来越缺乏明确的学科界限。从1992年国家科委将情报改为信息为标志,情报学的研究可以非常明显的划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以后是学科发展的泛化阶段,即从以情报作为研究对象向以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发展。但是在泛化的过程中,弊端也越来越暴露出来,即如果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那么情报学存在的根据何在?情报学与其它研究信息的学科如何区分,特别是其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如何区分开来?情报学有没有必要和图书馆学区分开来?情报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报学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成为情报学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近年国内的讨论,上述问题的解答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种是反对大情报观,主张回到科技情报的研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抓住关键,其实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情报的范围,而在内涵。大小情报观并没有深入探讨情报的内涵,仅在情报的外延即其所涉及的范围上做文章。另一种则认为LIS的本质是组织客观知识,不管信息环境如何变化,这一本质的任务都没有发生改变。关键的问题是研究的层次要更深一层,从文献的层次进入到知识单元。这种观点和国际上的主流发展趋势接近,如果是这样,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是没有什么区分的,所以可以通称为LIS。第三种则注意到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的发展,主张将这种研究作为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两种研究的传统和范式差异很大,要融合起来困难很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在整合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研究基础上实现情报学可持续发展》,并于2006年获得批准,经过课题组数年的努力,该课题已顺利结项,结项等级为良好,并获得专家较好的评价。

  本书在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information研究和intelligence研究分别概括为不同的研究范式,从理论、历史、社会、方法等方面讨论两种范式的整合,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组织情报学的全新概念,并建立了基本框架。如此,可实现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探讨的意义表现在理论、情报学教育、情报职业认同三方面。

  从理论看,需要明确情报学的对象不是泛化的信息,而应该是特化的情报。特化意义上的情报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回到情报的本原意义上去,只有如此,才能够将情报学与图书馆学,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区分开来。沿此思路,本书提出了组织情报学,谈讨了其内容。

  在情报学教育方面,什么是情报学的核心课程?这一问题可得到解决。根据我们的观点,情报学的核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客观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与此相关的认知、社会方面的理论;二是信息处理与检索,即传统的情报学(information范式)的研究内容;三是从组织的角度确定、收集、分析、处理、利用情报的问题(intelligence范式),这部分内容以方法为其特色,并且和具体的组织以及专门的领域知识有密切地联系,将是情报学最具扩展能力和生命力的一个部分。这将更新情报学教育的课程,扩大影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第三,本书回答了情报学家到底是从事什么工作性质的专家,其学术认同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情报职业与图书馆职业的区别,在于它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及利用情报,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组织的情报需求日益增强,情报职业成为具有极大增长潜力,前景广阔的职业领域。

  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两章,简要分析了情报学困境的现象和原因。讨论了情报学发展的三条路径:美国以技术,尤其是以情报检索技术为代表的情报学发展,欧洲以文献学为代表的情报学发展,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的发展路径。

  第二部分包括两章。讨论了Intelligence研究的历史观和现实观,提出了组织情报观是intelligence研究的认识前提的论点,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事实上区分了公益的信息观和组织的信息观以后,才使得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界限真正地划分了开来,情报学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脱离了图书馆学的学科。从组织的意义上来观察,情报才之所以成为情报,成为能够为决策作参考的、真正被激活了的知识。如果不经历这样的视角转换,我们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报学。

  第三部分包括六章,是本成果的主体部分。分别研究了:组织情报范式论;组织情报学的原理;组织情报活动的性质和主体;组织情报的过程与状态;组织情报学的方法;学科、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组织情报学。该部分总结了国内外对intelligence范式的研究,认为:

  第一,对各类情报活动和情报现象的认识还是零散的、分散的,缺乏一个有力的情报概念和模型将其统一起来;

  第二,对各个不同领域的情报现象的研究还没有联系起来,所以就目前的研究来看,intelligence范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第三,最重要的是,对情报的概念仍然缺乏真正有说服力的视角,因此,情报学的建立仍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尚没有建立起从原理、规律、到方法的独特理论体系。

  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组织情报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组织情报学的三大原理,即组织相关性原理;情报增值原理;不确定性原理。分析了组织情报活动的性质和主体,组织情报的过程与状态,组织情报学的方法等重要问题。通过对不同组织的情报过程共性的分析,讨论了其核心问题,论证了组织情报学的可行性。

  最后一章,在大量的调研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论证情报职业并非类似图书馆员、医生之类只服务于特定组织的职业,而是类似会计、秘书之类服务于各类组织,具有通用性的职业。

  以往的图书情报教育培养的学生面向的是图书馆、情报所等特定组织,而目前社会对情报职业实际需求对情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情报学教育应该以此作为改革的方向。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就相关专题举办了数次小型的研讨会,参加者有来自国内外的情报学专家,有诸多行业从事实际情报工作的人员,有本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对于交流信息、沟通成果,很有成效。

  前期已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一些观点已经引起反响和讨论。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就相关主题积极参入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国外同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引起很好的反响,并发表了一些成果。应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学会2011年会组织者的特别邀请,主持人赴美国匹兹堡参会,并在年会上作了主旨报告,引起国际情报学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10月,课题主要研究者吕斌教授再次应邀参加了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学会2012年会,并提交了研究论文,与国际著名情报学家、前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学会主席Michael.Buckland教授,情报学通讯学派创始人Tefko.Saracevic教授,著名情报学家Robert.Williams教授等就课题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得到了他们对本课题研究的充分肯定。

  题为Educational perceptions of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 in China的论文(该文由课题主持人与国际知名情报学家Peter Ingwersen等合作)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审稿过程,在国际情报学权威刊物,SSCI来源刊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Vol.36,2010(5)发表,意味着该研究的观点不仅在国际会议上,也在国际权威期刊得到认同,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当然,因为时间、精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内容还只是作了初步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和尚待展开,进行深入研究之处。

  组织情报的智能过程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目前引进的是个体进行的智力过程的理论,尽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毕竟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两范式整合的理论研究。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两个范式的研究在美国其学科、职业团体都不相同。但从理论上来看,都涉及信息的生产、收集、处理、利用等问题。并且两个范式也的确有逐渐接近的迹象。但尽管如此,要从理论上对两个范式的整合提供理论基础,仍是困难而艰巨的工作,本课题组对此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显不够。

  应用方面,如情报学教育的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有很多工作可以继续进行。

  本书虽然只有两位署名者,但包含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

  作者要向五位匿名的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指出了原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才使得本书能以现在的面貌和大家见面。当然,对书中仍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作者要负完全的责任。

  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姜海涛博士、吴柯茜女士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点击返回:世界图书出版上海有限公司出版档案学术著作告示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