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花论坛 >> 【WDJJ-LT-3】“归档”的意义

【WDJJ-LT-3】“归档”的意义
【发表时间:2009/2/13 18:15:53】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档案教育网》www.wdjj.cn百花论坛 转贴编号:WDJJ—LT—3  转贴时间:2009-2-13
文章来源: 中国档案网
http://www.chinaarchives.cn/lanmu_view.asp?id=4053
题目:“归档”的意义
作者:作者:王恩汉      发布于2009-1-12

 
“归档”的意义
 
王恩汉
      
      10多年前,在档案界曾有众多学者讨论过档案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的,这个话题当时争论得很激烈。
      今天当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样的话题,对我们深刻地认识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有一定帮助的。人类在原始氏族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虽然还没有创造出表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但却有了一种“记忆”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结绳记事”、“刻木为契”,这些打结了的绳子和刻画了的木,可能就是人类的早期的档案,这样的档案显然是人们刻意为之,主观创造出来的,不是自然形成的。但当文字出现之后,这种“结绳”、“刻契”的方法已不再使用,继之以文字记事,那么大凡记事的文字,多可能成为档案,但这些文字并不像打结的绳子和刻画的木契是专门用以记事的,这些文字材料多是用于交流、处理事物的,故这些文字材料直接形成于交流、处理事物的过程之中,应是原始件。但无论这些文字材料是专门用于交流还是处理事物的,人们事后,还会经过选择有意识地把“有用”的文字材料保存起来,作为一种“记忆”的需要,于是就形成了今天不同类目的档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挑选”的意识同人类最早的结绳记事、刻契的初衷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说,结绳和刻契与现今的挑选文字材料的行为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显然,结绳和刻契这样一类记忆材料并不是“直接形成”的材料,而今天非复制的文字一类的材料,则是直接形成于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的活动中的。也就是说,直接形成的文字类的材料,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件”,“原始件”具有“原始记录性”,但也不是说,非“原始件”就没有“原始记录性”。在这里,文字这样一类的材料它并非同打了结的绳子那样,是专为记事形成的,这就是最原始的档案同人类有了文字之后的非复制的、直接形成的文字类档案的一点区别,这种区别就是:“直接形成”与“非直接形成”的区别。那么,很清楚,人类原始的刻契、结绳一类的记事档案并不具有“直接形成”的这一特征,不是有这样特征的材料,还可能具有档案的属性吗?结绳与刻契是档案吗?档案一定是“直接形成”的吗?事实是,文字材料一旦被认为有记忆和存史的价值,作为一种记忆被保存了下来,那么它们就同这种打了结的绳和刻契的木的作用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今天我们讲的文件多不是因为保存记忆的需要形成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这些直接形成的文字材料只有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才可能被称为档案。也就是说,当某些文字具有了存史的记忆价值,那么这样一类的文字材料被人为地保存下来,如是的文字材料,就是我们讲的档案。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有存史记忆价值的文字是被人为地保存了下来,这里的“人为”的作用又说明了什么呢?人为的作为是遵循着一个什么样的原则呢?是遵循“直接形成的”这样的原则吗?现实告诉我们,这显然不是,档案形成的人为作用,主要是从保存记忆的需要考虑的,而满足保存人类的记忆的需要的条件,不是只有直接形成的文字材料才符合这样的要求,非直接形成的,具有“原始记录性”的文字材料同样可以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而这种记忆材料不一定是“直接形成的”。
  “直接形成的”材料是“原始件”,“原始件”一定具有“原始记录性”,但“原始件”与“原始记录性”不同,不走样的“原始件”的高仿真的复制件同样具有“原始记录性”,虽然这种复制件的原始记录性与“原始件”还可能有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在某些场合下,是不具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我们人类可能保存一切有存史记忆价值的遗物,那么这些遗物只要是具有记忆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是由其内容与“原始记录性”决定的,而不是“原始件”决定的),而无论这样的遗物形态如何,是否“原始件”都可以认定这些遗物是档案。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档案现象的存在和档案职业的形成,显然是出于人类“保存记忆的需要”,这种需要恰恰是我们研究一切档案现象的逻辑起点和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因。从人类保存记忆的需要研究档案,档案明显是人们“刻意”保存下来的历史遗物,所谓“刻意”,也就是,“文件未必一一归档保存,唯须长期保存而留待参考者方可作为档案”,于是“唯须长期保存而留待参考”,则为管理档案者所要做的,这里“所要做的”就是“归档”,“归档”是档案管理者依“唯须长期保存而留待参考”对文件进行的挑选,这种“挑选”用“归档”来表述就变得更具专业性,“归档”于是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归档”在这里实际上是人为对文字材料的原始性记忆价值的判断过程,一些有记忆价值的历史文字材料被挑选和保存了下来,并被冠予了档案的称谓,这就是“归档”的意义。这其中还有这样一种可能,一些有记忆价值的历史文字材料或遗物,由于人为的原因,并没有被保存起来,那么这样一些历史文字材料或遗物是不是档案?回答应该是明确的,历史文字材料或遗物,只有被保存下来的才可以被称之为档案。“档案”是一种人为认定后的称谓,任何具有记忆价值的历史文字材料或遗物,当被人们保存起来作为记忆的才可称之为档案,否则这样的历史文字材料或遗物虽具有记忆价值,但并不可以被称为档案,这样的遗物原来是文件,它还叫文件,或可称使用过的文件,这就是“归档”的理论意义之所在。当然“归档”还包含有不少相关的其他内涵与外延,但其核心仍然是“挑选”与“判断”。于是,我们能够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归档”是人类刻意保存档案的一种行为,因为有了“归档”,所以才有了“档案”。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