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文章选载 >>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开题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开题
【发表时间:2017/3/15 20:46:09】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中国人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发布日期:2017-03-04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召开首期分组选题开题会

  2017年3月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数字记忆”项目)首期分组选题开题会在信息楼209召开。项目执行委员会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科带头人冯惠玲教授,项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王丹老师,项目执行委员会执行秘书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拥军副教授,项目指导老师梁继红副教授、马林青讲师担任评审老师,项目执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晴、项目执行委员会干事熊一璠、项目辅导员以及全体学员参加本次开题会。会议由辅导员祁天娇主持。

  祁天娇首先简短回顾“数字记忆”项目的往期活动,介绍分组培养方案及选题情况。随后介绍开题会的主旨:学员通过对本组选题及实施情况的汇报,进一步了解计划要旨与培养路径;导师考察各课题组资源的采集、管理呈现方式,对各小组选题的修正和开展给予指导。

  “数字记忆”项目首期分组选题共有“北京高校记忆”、“北京人的玩物”、“老北京手工艺”、“声忆京城”和“老北京小吃”五大题目:本次开题会上由五个课题组依次汇报各组课题规划和现阶段实施情况。

  “北京高校记忆”小组首先指出高校数字记忆具有独特的记忆价值和需求,认为北京高等学府的发展与演变是北京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示在现有调查的基础上并未发现系统化、数字化展现高校历史的网站。其后,他们介绍了构建网站所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情况,并对网站的组织体系做了初步的规划。汇报最后,他们通过表格的形式详细地展示了课题项目的整体规划。北京的高等学府是北京教育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对北京高等学府开展数字记忆构建工作有紧迫的现实需求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北京人的玩物”小组从团队介绍、玩物介绍、玩物现状和方案介绍四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开展情况。他们表示,小组内部鲜明的分工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他们结合“北京鸽”等实例对“玩物”进行了概念界定。通过对新官园花鸟市场的实地调查和现状分析,他们指出项目开展的必要性和重难点,同时展示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及预期的数字化成果。这一选题关注北京人的生活记忆,充满了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对维护大众的城市感情有重要意义。

  “老北京手工艺”小组以老北京泥塑“兔儿爷”为例,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汇报。他们从“兔儿爷”传承危机的现状出发,指出项目的意义在于积累、推动和传承,以此增强大众对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初步调查基础之上,他们对项目的调查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兔儿爷”作为珍贵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对其开展数字记忆构建工作,是学员们主动承担文化传承责任的体现。

  “声忆京城”小组从选题背景、项目简介、项目规划、项目预期和项目愿景五个角度生动地展示了项目的开展情况。汇报之初,他们通过图片与声音的对比,指出声音比图片距离记忆更近。他们认为,在北京的城市记忆里,只有视觉传达的记忆是干瘪的,缺了立体的意味。他们强调,“声忆京城”最重要在于收集,而小组成员也将努力收集更多老北京的声音。此外,他们对项目的各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求从声音出发,探寻北京记忆。数字记忆是多维的,视觉记忆与听觉记忆都是重要的记忆资源。“声忆京城”选题在资源形式与呈现方式上具有极大的创新色彩。

  “老北京小吃”小组从项目预期成果的角度出发对项目各方面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展示。他们分别就网站和微信平台搭建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汇报,提出在建设中遇到的些许困惑,并表示将在完善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解决思路。在介绍了对相关视频的拍摄计划之后,他们又对之后的调研和总结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力求通过展现北京传统小吃魅力,做到留住北京味觉记忆。味道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因而为味道构建记忆具有特殊的意义但也面临着特殊的挑战。

  各课题组汇报后,“数字记忆”项目的专题指导老师和技术指导老师,针对各课题组选题的口径、规划的可行性与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各组继续开展本选题范围内的数字记忆构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冯惠玲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学员们的思路都比较开阔、活跃,都在力求通过多种多样的创新形式将“记忆”展现出来,这点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

  本次开题会在师生的积极交流中落下了帷幕,“数字记忆”项目将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成果呈现,敬请期待!

  项目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是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着眼于数字时代中数字技术应用、传统文化保护与社会记忆构建的和谐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转型发展需求的综合人才而设置的人才培养计划。

  “数字记忆”项目充分利用全国第一个大型区域性数字记忆平台——“北京城市记忆”数字资源库,以及相关的专业教育、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及第二课堂的成果,以当代中国数字资源管理、人文社会与技术艺术等领域最具前沿意识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一流学术导师为培养力量,以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具有强烈学习和参与意识的学生为培养对象,通过课程学习、专题讲坛、读书沙龙(兰台读书会)、参观学习、研究实践、课题研究、国际交流等方式,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与实践集中培育,为优秀学生在人文素养、信息技术方面搭建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着力培养出专业扎实、学识渊博、胸怀宽阔,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信息资源管理英才。

  开题会介绍

  “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支持入选各小组按照选题兴趣与计划实施项目内容。“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首期分组选题共有五大选题,分别是:“北京高校记忆”、“北京人的玩物”、“老北京手工艺”、“声忆京城”和“老北京小吃”。各小组于上学期末确定选题后分别着手撰写各组项目设计方案,并在寒假期间进行了预调研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本学期初召开首期分组选题开题会旨在通过各项目组对本组选题及实施情况进行汇报,敦促学员们进一步了解计划要旨与培养路径,由指导老师对各项目组资源采集、资源管理与资源呈现等方面进行考察,从而为各组项目的修正开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项目预期成果及考核方式

  项目旨在培养学员们在记忆资源的采集、管理与呈现三个方面的能力,预期成果包括文本资源、音视频加工产品及主题网站等,成果优秀者推荐至“北京城市记忆”专题网站,从而为“北京城市记忆”增添更多资源。项目对数字记忆成果进行严格要求,撰写《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成果要求(试运行)》,对于资源的搜集、整理、著录和加工做出详细规定,并对项目预期产品形式做具体要求。

  项目执行过程共分为四个学期,每学期末对学员进行一次学期考核。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执行委员会组织、最终评定。本次开题会各小组的展示情况以及项目方案书为学员上一学期考核的评分依据。

  文:祁天娇,黄蕊,闫新战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