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文章选载 >> 胡鸿杰:《中国档案学共同体研究》序

胡鸿杰:《中国档案学共同体研究》序
【发表时间:2017/12/4 20:31:31】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胡鸿杰的博客 发布日期:2017-11-30

《中国档案学共同体研究》序

  我们生活在一个影响力无处不在的时代——国家领导人的一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将全世界人民联系在了一起,使大家觉得“世界很小,就是一个家庭”。当然,只要说到“共同体”就一定离不开“认同”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在这个方面,科学共同体的经验对于希望“弯道超车”的人们颇有借鉴意义,邢变变博士的论著正是探讨中国档案科学共同体的代表作之一。

  据邢变变博士考证,最早明确使用科学共同体概念的是英国的波兰尼,科学共同体概念成为科学社会学家普遍应用的概念则是在库恩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之后。在对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说明中,默顿和库恩的著作代表了这个领域研究和发展的主流,并建构了两个基本范式——默顿模式和库恩模式。相对于宏观社会环境,科学共同体强调自主性。相对于科学家个人,科学共同体重在交流。而邢变变博士的论著则是侧重从群体结构、运行机制、研究活动等三个方面对中国档案学共同体展开研究,并探索进一步拓展中国档案学的发展空间。

  就在2017年10月28日“第四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上,我借助需要点评的文章三篇文章(《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艰辛与责任》《中国当代档案学的危机与发展》《基于范式理论当代发展的档案学范式研究评析》)[i] 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即第一篇文章优势的在于现状、第二篇文章优势在于问题、第三篇文章优势在于出路。也就是说,至少目前我还是这样认为,范式作为一种鉴别科学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状态的理论形态,无论其推导过程和应用前景如何,其基本界定还是在于科学共同体及其价值观。科学研究就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和信仰,这种“价值观和信仰”只能用其学术成就来展示和表达。而是否存在这种“身份认同”或者“信仰”则是中国档案学共同体存在的标志。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会给档案学理论带来“科学革命式的冲击”,是档案学进入“新范式”的重要变量。其实,新技术的问题只是一个环境问题,新技术的着力点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会带来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但并不能动摇包括档案学在内的科学体系最基本的东西。如果一个学科会轻易地受到技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那么只能说明这个学科是还不够成熟的。“不够成熟”就是没有其科学共同体,而一个没有属于共同体(信仰)的人就会轻易相信(信仰)任何事情。这就是学界许多乱象的根本原因。

  有鉴于此,科学共同体对于一个学科的形成、发展乃至完善非常重要。这个道理自然涵盖中国档案学科及其共同体。于是,研究中国档案学共同体就成为中国档案学的希望之路。也许,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ii] 毫无疑问,邢变变博士一定是走在探寻“中国档案科学共同体”道路上的人(之一)。在《中国档案学共同体研究》出版的时候,作者已经成为一位年轻的母亲。她的事业和追求,已经有了后来者。我衷心地祝福,有更多的“后来者”走在探寻“中国档案科学共同体”的道路上!

  [i]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于2017年10月28~29日举办“第四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这里提到的文章作者依次是金波、周枫,连志英,王岑曦、吕文婷。

  [ii] 鲁迅.故乡[M].人民文学出版社.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