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档案文章选载 >> 档案网站和新媒体应用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档案网站和新媒体应用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发表时间:2017/12/9 17:59:22】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发布日期:2017-12-08  

搭乘互联网发展快车 开创新媒体宣传新局面

——档案网站和新媒体应用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作者:段立琳等

  编者按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今后档案网站和新媒体创新宣传及合作新途径,前不久,中国档案报社举办了中国档案资讯网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会议暨档案网站和新媒体应用经验交流会。会上,18家单位代表发言,围绕盘活档案信息资源、用好用活新兴媒体、打造全方位服务链、进行多种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拓宽档案新媒体即时交流渠道等话题,详细介绍了各自单位近年来新媒体建设应用的经验,探讨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版精心摘编部分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档案资讯网:追求极致 打造网微结合的传播旗舰

  中国档案资讯网是国家档案局主管、中国档案报社主办的中国档案行业新闻资讯网站。自2008年正式开通运行至今,中国档案资讯网一直致力于传播档案行业资讯、宣传档案文化,扩大档案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2014年5月,中国档案资讯网正式改版。改版后,网站更新总量和更新速度较改版前大大提升,主要栏目每日100%更新。3年来,网站年稿件发布总量保持在6300条以上。在这一数字的背后,中国档案资讯网始终坚持稿件的政治性、导向性、及时性、准确性的有机统一,将采编发布高水平稿件作为网站编辑工作的唯一标准。为了有效避免在编辑流程中产生差错,中国档案资讯网建立并执行严格的编审发布制度。网站自编自采的每篇稿件在上网前都经过编辑、复审、终审3道编审工序。每日更新发布前后设有专人进行审核把关。真正做到了网站稿件上网前有编审,发布后有复核的完整工作流程。

  改版以来,中国档案资讯网在部分转载报纸重大新闻消息的同时,逐步增加了网站自编自采稿件的发布量,同时选取主流媒体、主要门户网站刊发的最新档案资讯及档案部门网站的最新消息进行转载,大幅提升了中国档案资讯网新闻信息的数量及时效性。同时,中国档案资讯网注重结合重大时政热点、档案行业大事,平均每月策划并推出1至2个网站专题,并与报纸联动搭建“档案公布”新平台,配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以及全国多家综合档案馆进行“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档案的网上公布工作,实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中国档案资讯网已经成为《中国档案报》宣传的有益补充,形成了报网互动的立体宣传格局。

  今年3月10日,报社正式开通了“中国档案报”微信公众号,在每周二和周五为关注用户推送内容,每次3条,共发布81期243条。“中国档案报”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开启了《中国档案报》在移动端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新平台。微信公众号注重选题策划,推送内容紧跟时事热点、行业动态,在做到对行业大事、要事不漏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移动端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及形式进行推送。自3月以来,公众号结合全国两会、国际档案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建军90周年、《档案法》颁布30周年、党的十九大等主题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重磅内容,引起用户的共鸣,阅读量不断创下新高。 段立琳

  四 川:打造全方位服务链 激发档案宣传新活力

  四川省档案局馆充分发挥“四川档案”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用,大力营造档案事业发展良好舆论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传播理念方面,贴近公众需求,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需求链”。把握节点,以专题宣传来提升新媒体的影响力;把握亮点,以务实服务来提升新媒体的传播力;把握重点,以贴心服务来提升新媒体的吸引力;把握难点,以查询服务提升新媒体的公信力。

  在传播内涵方面,注重丰富产品供给,构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供应链”。开设“档案时空”“红军长征在四川”“印象巴蜀”“兰台史事”“展厅档案天天看”等专栏,陆续发布相关稿件,把档案中的丰富历史素材以故事的形式转述给读者,向公众提供更丰富、更具个性化的档案文化产品。

  在传播渠道方面,注重联动融合,构建粘合度更高的“客户链”。四川档案网、“四川档案”微博微信与全媒体协同合作,联合“@四川发布”“川报观察”“封面传媒”等新媒体平台举办档案知识竞赛,开展“档案与人生”读书会、“走进档案”系列活动,及时向社会发布活动消息,打造具有档案特色的网络宣传活动。

  在传播技术方面,注重“驾驭”平台,构建多维度交互式的“服务链”。试点开展微信传播技术创新,指导西南石油大学创办“西南石大档案”微信服务平台,开通了一条“用户需求+资源生产加工+服务与推送+问题解决”的档案服务链条,并在总结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各地档案部门推广。

  目前,四川省档案局馆在腾讯和新浪两大微博平台拥有听众和粉丝74000余人,累计发布信息2800余条。2014年10月开通政务微信“四川档案”,拥有粉丝4000余人,累计推送图文信息400余条。 周书生

  天 津:加大共享力度 创新服务方式 筑牢安全底线

  天津档案网自1998年开通以来进行了3次重大改版,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全国省级档案网站”测评中蝉联2011年和2015年两届第一。在运营中,天津档案网始终围绕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3个方面进行建设与探索。

  一是做好资源建设,持续加大共享力度。网站目前可供查询利用的开放档案目录为175万条,其中有30多万条目录挂接有档案全文,全文共计152.8万页。每年上传政务信息、综合信息约1500条,字数约200万字。

  二是拓展利用手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重点打造“在家看档案”等一批特色栏目,公众通过网站可以足不出户查询利用百万件档案目录与全文。积极拓展与公众的互动渠道,对于公众的留言等,网站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2014年开通“天津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并将网站后台与微信公众平台打通,实现信息一键发布。2016年发布手机网站与手机APP,并积极拓展服务范围。

  三是完善防范措施,切实筑牢安全底线。在网站安全建设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在信息发布上,严格执行多级审批流程;在防黑客防攻击方面,积极部署软硬件防范措施,确保网站的安全。

  网站今后的发展将与时俱进,以“互联网+电子政务”方向为指引,与新媒体应用进一步融合,全面记录城市社会发展印记,深度挖掘城市历史记忆,将网站打造成一个社会公众深度参与的共享平台。 李德昆

  江 苏:聚融创变 打造融通内外的档案新概念新表述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创意档案”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文化服务”模式。

  一是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档案政务公开、文化宣传、公共服务和互动交流作为网站及新媒体的四大核心功能,把公众最感兴趣最关注的内容作为网站和新媒体应用建设的重点。

  二是加大开发“双微一端”和公共平台拓展的力度。按照多媒体、多渠道的传播规律,努力打造有内涵、有影响、有意义的档案文化宣传服务平台。与江苏广电、中江网、凤凰江苏网、腾讯大苏网等江苏公共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合作,以档案故事大众化表达的方式,使档案在公共服务和社会记忆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是积极创新表达方式,着力打造融通内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江苏档案网站和新媒体采取差异化传播策略,抓住档案资源的独特性,推动档案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在内容制作方面,深植文化之根,寻找有温度的档案题材,开发视频产品,先后推出《册封宴》《以笔为枪》《我的传奇》《过云楼》等专题片,适应主流需求,传递核心价值;加强与宣传、新闻、广电、党史、文化等部门和公共媒体的合作,使档案小众欣赏转变为大众消费,加强档案的社会话语权。

  四是创新表达,促进融合发展。打造微博微信集群,实现地市级以及苏州、徐州等地区全覆盖。“吴江通”去年获得全国档案微信总冠军。开展线下活动,与腾讯网联办网络直播节目《独家开讲》,讲述家风家训,收视量达到260万人次。与新华网、凤凰网等有影响力媒体合作开展“寻找1976小伙伴”活动,让南京这座名城的故事在青奥会上得以流传。推出“江苏档案文化专题片微播季”,双语版“记忆江苏”“吴韵汉风”,推出“有声读档”系列微信,使档案的表达方式更加形象化、故事化、视听化。 袁 光

  浙 江:以用户体验为目标建设好档案网站

  2012年,浙江省档案局馆开始筹划第四版浙江档案网建设工作,重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体系,最大限度实现档案信息社会共享。目前,浙江档案网已成为全省档案工作的重要宣传窗口、档案文化建设的网上阵地、档案信息查询的服务平台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交流之家。

  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做好浙江档案网栏目设置。局馆政务板块及时发布更新全省档案局馆的行政工作信息,体现网站政务性内容。“专家答疑”栏目,在局馆领导带领下组建了档案业务专家团队,负责在线指导与答疑解惑。开通在线预约查档服务,延伸档案服务,以“查档最多跑一次”为目标,为民办实事,将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精神落到实处。档案数据库板块以数字档案馆为核心资源,有效地将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展示在公众面前,内容包括电子档案、图书期刊、历史图库、声像档案和特色专题等30多个数据库。档案文化板块以档案文化建设为核心,采用现代互联网展示技术,从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多维度出发,集中展示浙江档案文化建设信息和成果。

  以信息安全为目标做好网站的规范化管理。2017年,网站启动了向浙江省网站集约化平台迁移工作。通过浙江档案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将构建起宽领域、多层级、多样化、个性化的综合对外信息服务平台,从技术标准、平台规划、资源管理、安全保障、运维服务5个方面实现统一服务。 张继红 黄 彦

  江 西:念好“五个字” 唱响“微宣曲”

  “江西档案”微信公众号于今年5月底开通运行,以江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依托,发布江西档案工作最新动态,传播江西档案文化,服务公众查阅利用。目前,公众号每个星期推送文章3至4篇,浏览量从最初每篇几十人到现在的上千人,多家新闻媒体对公众号推送的内容进行了深度报道。

  “江西档案”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选材遵循“趣、精、热、新、动”。“趣”,就是内容要有较强的可读性、趣味性,通过拟定有吸引力的标题,使用大量图片和通俗生动的语言,达到吸引公众注意和便于公众阅读的目的。“精”,就是文章要短小精悍,尽量做精致小文,把长篇大论浓缩,挑选出最精华的部分。“热”,就是紧贴时事热点,结合重大事件、纪念日、节日和网络热点等及时推送信息。“新”,就是坚持有原创,一方面由自己人深度挖掘馆藏写原创文章,另一方面向媒体记者、全省档案人以及史料研究专家学者约稿,借势发力。“动”,就是与公众开展互动,开通互动话题、开设互动栏目、及时精选留言、答复问题等,增加粉丝对公众号的感情及粘度。在宣传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江西档案宣传”QQ群和微信群做好档案系统内部的推广,建立了档案宣传媒体记者QQ群和微信群,借助新闻媒体对外宣传推广。公众号得到3个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局党组高度重视,专题研究栏目设置、稿费标准等问题,并将信息保障列入年度工作考评内容;小编热情付出,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公众积极参与,有的主动提供素材或撰文,有的甚至将自己保存多年的珍贵档案资料捐赠给档案馆。 强 芳

  安 徽:内容为王创新为本 推动新媒体建设

  安徽省档案局网站自2015年升级改版以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优化网站功能,重点打造特色栏目,不断加强内容建设,切实提高服务能力,为推动全省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版后的网站在页面设计上力求“四化”,即视觉差异化,追求简洁明快、古朴庄重;页面易读化,减少层次,力求快读;设计整体化,不同页面版式相对统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网页风格更加协调兼容;信息可视化,恰到好处地运用图表、图片,提升网页可视化程度。在网站栏目结构优化方面,突出扁平化设计,简化栏目分级,增强网页易读性,让网民点击不超过2次即可找到要访问的内容。

  改版后的网站增设了在线访谈栏目,可以根据省档案局馆重点工作不定期开展在线访谈;增设了“领导信箱”“民意征集”“在线调查”“我要咨询”等栏目,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参与和互动交流;增设了“档案违法违纪曝光台”栏目,对全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形成震慑;增设了“我在安徽用档案”微视频栏目,借查档者之口阐述来馆查档体会和感悟,展示档案利用效果。目前,安徽省档案局网站实现了“发布政策信息,引领事业发展;突出资源服务,方便社会公众;弘扬档案文化,助力社会进步”的目标。

  2015年底,安徽省档案局还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安徽档案”,致力于发布档案信息,宣传档案工作,传播档案文化。 胡 敏

  上 海:说说“档案春秋”的“朋友圈”

  在当下的新媒体快消时代,档案新媒体固然需要点击量的自证实力,但也不能完全被其所“捆绑”。就“档案春秋”微信号(以下简称“档案春秋”)而言,我们同时还关注着另一张看不见的榜单——主流权威新媒体对“档案春秋”的转载情况。

  上线至今,“档案春秋”的推送已有160多篇次被“上海发布”“国家人文历史”“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伴公汀”“澎湃新闻”“文汇报”“作家文摘”等主流权威新媒体转载(以上为经授权转载的统计数据,未包括凤凰、新浪、网易等网络平台的后续转载)。通过这些媒体的多方转载,“档案春秋”的推送不再只有几天或者几周的生命力,而是引发了二次传播、三次传播,全面提升了“档案春秋”的综合传播影响力。

  基于此,“档案春秋”近一年来着重加强与部分主流权威媒体的多渠道、多形式合作,以期促进微信号自身的发展与成长。一是内容取材方面,如与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携手,将节目视频资料转化成可阅读的文章,共同挖掘上海的历史人文资源。二是内容输出方面,合作方包括国内政务微信号领头羊——“上海发布”、历史类微信号“国家队”——“国家人文历史”、本地主流权威媒体“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等。

  以“档案春秋”与“上海发布”合作为例,自2017年5月以来,双方已联合发布有关“外滩”“豫园”“淮海路”“文庙”等反映上海历史变迁的图文推送10余篇,同时也借该平台为本市档案宣传工作“搭台唱戏”,向上海市民多次宣传、推广档案部门的重点工作和精彩活动。截止到2017年11月底,累计微信、微博点击量已超过370万。这样的双向合作,不仅扩大了“档案春秋”的“朋友圈”,也扩大了上海市档案局馆对外宣传的“朋友圈”,真正使新媒体与档案宣传工作有机结合,取得1+1>2的成效。 周晓瑛

  湖 北:用好新兴媒体 盘活档案资源 讲好档案故事

  湖北省档案局馆坚持将“读档”微信公众号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抓,主动参与,主动协调;分管副局馆长亲自审核把关每一篇推文。局机关组建了一支35岁以下干部为主的编创专班,努力培养一批一流写手,在局馆形成了“人人能写、竞相投稿”的好局面。同时,将微信公众号建设工作纳入市州和各处室年终综合目标考评,对先进单位和优秀稿件进行表彰。

  湖北省档案局馆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盘活馆藏档案资源,讲好档案背后的湖北故事乃至中国故事。一是着力弘扬红色文化。湖北省档案局馆牢牢把握主旋律,在讲好红色故事上下功夫。在“读档”微信公众号推送的300多篇文章中,红色主题文章达100多篇,占全部文章的三分之一。《毛泽东与大桥局》《美军“飞虎队”员湖北松滋脱险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黄冈情怀》等一批红色故事,一经推出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二是把握时机精准推送。遇到有重大活动、重要事件,提前谋划安排,精准设置选题,及时呼应支持主流宣传。在宝钢与武钢重组、儿童节和里约奥运会等重要时期,通过及时推送相关内容,不仅生动反映了档案背后的故事,而且引领了新闻舆论导向,在荆楚大地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三是找准点位深挖馆藏。努力找准新媒体时代读者的兴趣点,深度挖掘档案里埋藏的历史故事。民国时期的女性减肥、民国公务员考试、武汉长江大桥护栏上的小秘密等历史趣事,将传统宣传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小清新”故事,以小见大,立意新颖,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刘 文

  辽 宁:挖掘馆藏资源 探索新媒体平台 严守网络安全

  2003年起,辽宁省档案局馆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档案网站。历经15载,辽宁省档案信息网经历8次不同规模的改版优化,无论从外观设计上,还是在资源和业务功能建设方面,均有显著变化。

  挖掘馆藏,扩大档案文化影响力。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能够近距离感受档案展览的魅力,扩大展览的影响力,辽宁省档案局馆通过3D实景技术将两个馆内常设展览“清代皇室档案展”“辽宁记忆展”搬到网上进行展示,作为实物展览的外延与补充,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辽宁省档案局馆还用不到5年的时间将全馆7000余万画幅的馆藏档案进行了数字化,一些珍贵的开放档案目录和全息文件将陆续在网站上公布。

  积极探索,创新档案新媒体应用模式。2014年,辽宁省档案局馆注册建立了“辽宁档案”微信公众号,探索打造具有辽宁省特色的系列内容,推出了反映辽宁风土人情、历史轶事的《风物辽宁》专栏,寓教于乐的满语教学小课堂,利用H5技术制作的微信版档案展等一系列专题。

  防微杜渐,扎实推进网络安全工作。新馆建设了标准规范的中心机房,配备了先进的网络设备和安防设备。针对不同网络、不同应用,形成了不同网络安全综合解决方案。接入“辽宁省政务安全监控平台”,对网站安全实行24小时监控与保护。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方案》《辽宁省档案信息网网站应急操作办法》等,保证了辽宁档案信息网的安全运行。 王 坚

  福 建:跟紧新时代步伐 打造高质量服务

  福建档案信息网是涵盖省、市、县3级的档案网站集群系统。为适应新时代下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建设好全省档案网站集群,打造高质量服务平台,福建省档案局馆对网站集群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档案信息服务设计,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网站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升级网站集群系统。通过省内外调研、处室调研、民众调研等方式“全方位”了解需求。系统实现了页面的无障碍展示,网站访问响应时间≤100毫秒,以“秒响应”提升用户体验。

  加强在线服务,丰富网站资源建设。福建档案信息网着力丰富网站资源建设,在栏目设置上力推“层级控制”,突出“精业务、少层级、多资源”的特点。在内容建设方面,网站严把政治关、保密关、审查关,立足馆藏、重点开发,丰富网站内容。网站充分利用侨批档案入选2013年世界记忆文化遗产这一契机,主打“侨批品牌”,力求以更具特色的视频档案、图说档案等内容进一步丰富网站资源、深化档案资源开发。网站开通预约查档、跨馆查档、预约参观、网上留言等互动交流栏目,在公众服务上力争“变客为主”。

  强化规范管理,确保网站安全运行。福建档案信息网建立了健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并实现制度的3级全覆盖。组织开展了全省网站安全检查,并形成长效机制。完善了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实现福建省档案局馆、省网安办、政务云平台等单位的“六方联动”,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陈婷婷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7日 总第3152期 第二版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