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村档案员学苑 >> 上海:结合实际 加强指导 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上海:结合实际 加强指导 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表时间:2009/5/29 15:27:30】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上海市档案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实践,为档案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全市各级涉农档案部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上海大城市郊区型农村的特点,加强指导,主动服务,逐步形成适应上海新农村建设特色的档案工作新模式。
 
    一、结合实际,统一认识,积极探索大城市郊区型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新特点
 
    上海农村受大城市影响较大,属于大城市郊区型农村,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0.8%。在长期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本市农村在生产发展、生活保障和文明环境状况等方面发展水平较高。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上海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有其自身特点,已从村级建档向建立特色档案,提高信息化程度和服务“三农”水平方向发展。
    上海农业产值比重小、农村建设基础好、农民生活水平高。上海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要取得成效,仅仅保持乡镇和行政村的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是不够的,需要针对上海大城市特点,动脑筋、化力气,寻求新突破。我们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新农村建设情况,及时转发并组织广大档案干部认真学习《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不断统一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大家逐步认识到:上海第一产业比重虽不高,但总量也达100多亿元,是本市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应该也必须有现代化的新农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流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档案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服务机制创新,实现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绘就的新农村建设蓝图跳出市区600平方公里的界限,投向郊区那更为广阔的600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档案工作也应顺势而为,把握机遇,明确目标,为本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服务。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市和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农村基层组织的广大档案干部普遍增强了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践,特别是结合实际,普遍建立了一批服务农民的特色档案,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二、以人为本,把握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服务农民的“特色档案”
 
    随着本市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加快,各种新门类档案不断涌现。为使农民真正在上海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过程中得到惠及,市和涉农区县档案局密切关注本市新农村建设动态,抓重点,树典型,积极拓展指导领域,不断完善适应需求的特色档案建档工作。
    “保障一批农民、转移一批农民、提高一批农民、吸纳一批农民、服务一批农民”是上海旨在造就新型农民队伍而正在推进的“五个一批”工程。农保和镇保档案、农民培训档案、就业促进档案、外来人员管理档案等在保障此项工程有序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覆盖率达到100%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为确保因征地、用地导致“离土”、“失地”农民利益而逐步推行的小城镇社会保险,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为把好事做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前介入、认真调研、规范建档工作。宝山区及时组织试点,总结成果,在全区9个镇推行“农保档案”的规范管理;松江区在区委决策为失地农民办理小城镇社会保险后,主动服务,及时发出“做好小城镇社会保险工作档案管理的通知”,明确“镇保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要求,确保了12.9万失地农民的“镇保档案”全部按照规范移交各基层档案室。
    随着沪郊农民健康体检的逐步推开,80岁以上农民定期得到免费体检已不是新鲜事了。农民健康档案也成为乡村医生掌握村民健康情况,上门进行健康“家访”的重要依据。在各区县档案局相继制定文件,明确健康档案归档标准的基础上,闵行区还探索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它能通过网络实现区卫生局、各专业站所、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和村委会的数据交换、多点采集和信息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农村医疗水平,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等问题。
    “倍加珍惜农村极为宝贵的历史文脉,加强农村自然文化风貌保护”是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对上海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在加强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及时建立特色档案,实现对农村传统文化、风土人情、风貌建筑等历史、文化沉淀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新的课题。对此,浦东新区档案局建立了包括《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浦东新区传统特色档案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表》等在内的“非遗”档案业务标准框架,为“三林刺绣”、“浦东说书”、“三林舞龙”等农村传统民间文化建立档案。崇明县密切关注陈家镇的鸿田村等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建设进展,及时派员进行跟踪拍摄,抓好崇明“生态记忆工程”照片档案收集工作。这一大批“特色档案”的建立和接收进馆,丰富了馆藏,改善了档案结构,为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惠及农民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三、创新形式,整合资源,不断向农村基层延伸档案亲民、便民、惠民服务
 
    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有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档案工作的价值体现。本市农业主管部门和各郊区(县)档案部门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本市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符合农民需求的档案服务方式。
    市农委在全市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了“农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跟踪形成了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动态档案,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能在网上通过输入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条形码代号,了解到所购食品的有关信息,吃上放心菜。奥运期间,本市涉农部门还加大推进蔬菜田间档案记录制度执行力度,对田间档案信息化管理实行补贴措施,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顺利实现奥运餐饮无一中毒事件的既定目标。
    普陀区在真如等镇建立了新型档案服务机制,依托区域内各单位档案室藏及信息平台,打破部门围墙,形成区档案馆、房地档案信息中心、医保中心、就业促进中心等为协作单位,镇政府、派出所、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卫生中心、文化中心、物业公司、村委会等为成员单位的档案服务网络,畅通村民办事所需各类档案信息的“绿色通道”,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档案服务。
    闵行区针对各乡镇外来人口远远超过户籍人口的情况,建成存有300万条记录的“区实有人口综合信息资源库”,并利用档案信息实时跟踪企业外来用工人数,核实农民工参保情况,保障外来人员合法权益。同时,该区还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政务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服务网络,通过扎实有效的服务措施,让农民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掌握科技致富的信息。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们绘就了跨越二元社会的历史藩篱、追求城乡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奋斗目标。面对新要求,我们将紧密结合上海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管理水平,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作贡献。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发布时间:2009-2-6
(2008年11月20至21日,国家档案局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场会。本文是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