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文章选载 >>  档案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实践及启示

档案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实践及启示
【发表时间:2022/3/15 1:59:20】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档案那些事儿(公众号)
 
                  档案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实践及启示
 
                                  王协舟 方雯灿
 
    摘要:作为专业的准入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档案学国标》在引导档案学专业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7个方面进行解读,有利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档案学国标》。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校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尤其是其培养方案、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和质量体系建设,具有示范性、典型性与代表性。为进一步提升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发挥《档案学国标》的作用,需牢固立足新文科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文科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文科发展格局,凸显多主体协同培养,实现多类型培养目标,推进多学科课程建设。
    关键词: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档案学专业;一流本科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2018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发布并实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档案学专业)》(以下简称《档案学国标》)。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国家标准,它是国家宏观层面规范档案学本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档案学专业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档案学专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更是档案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为我国档案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指引。2021年4月1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2021年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上指出,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高教司2021年工作要点之一,是推进专业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全面解读《档案学国标》之思想内涵,深刻领会《档案学国标》之时代价值,促使档案学人才培养更加切合行业需求与社会期待,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与学生成才成长规律,更加契合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律,对于档案学专业建设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与意义,无疑是档案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2019年和2021年,教育部相继公布两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高校的档案学专业入围。显然,这10所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建设发展具有示范性、典型性与代表性。因此,以这10所高校档案学专业建设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其实践情况,总结其办学经验,进而为档案学一流本科专业教育提供启示,对于辐射引领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1, 《档案学国标》之理性认识
 
    《档案学国标》包括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9个方面的内容,总体看来,它具备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定量化与定性化结合之特点。由于“概述”与“适用专业范围”指向专一,且在整个学科层面已经达成共识,不需深入展开讨论,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其他7个方面进行解读。
 
    1.1《档案学国标》之培养目标
 
《档案学国标》指出,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专业技能,适合在各级档案局、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信息部门、文秘部门从事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秘书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该内容阐述具备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揭示人才培养的多维性。从知识素养角度来看,它旗帜鲜明地提出档案学专业人才应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提出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信息技术”,从实质上揭示了档案学专业的管理学科属性和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要求,强调专业特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禀赋这一显著特征。二是强调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就业领域与业务技能角度来看,档案学专业人才既可在“各级档案局、各级各类档案馆”从事传统档案管理、文件管理工作,也可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信息部门、文秘部门”从事秘书工作、信息管理等相关工作,即在不同岗位、部门、领域实现顺利就业和健康发展。三是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从人才培养类型角度来看,档案学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即所培养的人才既是“专才”又是“通才”。因此,坚守特色、适度拓展应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方针。
 
    1.2《档案学国标》之培养规格
 
《档案学国标》从学制与学位、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四个层次规范培养规格。就学制与学位而言,它规定4年基本学制及不少于3年的弹性学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就知识要求而言,它提出应“具备广博的通识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就能力要求而言,它规定除了具备获取与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通用能力,还需掌握文件管理、档案收集整理、信息获取与鉴别等专业能力。就素质要求而言,它强调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以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上述规定,有助于各高校对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标体系,依据自身实际完善培养目标。
 
    1.3《档案学国标》之课程体系
 
《档案学国标》基于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与课程设置两方面,分别对设计原则与依据、学分要求、基本内容与结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论文(设计)提出规范性要求。首先,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设计原则与依据遵循档案学专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等理念。其次,将刚性规定与弹性需求结合提出学分要求,即总学分不少于140的前提下,各高校可根据实际合理调整;同时,将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学分,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最后,明确提出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的基本内容与结构,主要由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论文(设计)三部分构成。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只是提供方向性引导并未做出具体数量要求,专业课程则明确列举8类具体的专业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创新创业训练和社会实践。《档案学国标》尤为注重实践教学在总课程中的占比,规定现代信息技术、文书学或文秘学等课程中“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应不低于总课时的20%”。实践教学另一重要环节是实习,包括毕业实习、自主实习和创业,其中,毕业实习由院系统一安排且时间不少于4周,自主实习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创业,创新创业训练与社会实践具体开展的内容与形式由各高校自行设计。论文(设计)主要包括学年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对前者未给出具体规定,只从选题与内容方面提出毕业论文基本原则。
 
    1.4《档案学国标》之教学规范
 
《档案学国标》基于办学实体维度阐述教学过程规范,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教案编写、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运用、作业辅导、课程考核等;基于教师个体维度谈及教学行为规范,其内容涉及教师教学纪律、教学态度、礼仪着装等。然而,《档案学国标》并未就学生主体维度进行阐述,针对这一点,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它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职业规范做出要求,即“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2]。此外,《档案学国标》中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有待细化,譬如,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对于教学规范指标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进一步将内容细化为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学术规范,等等。综合看来,《档案学国标》仅从办学实体与教师个体两个维度分别对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提出规范,其主体维度较为单一,阐述的内容相对宏观、笼统。
 
    1.5《档案学国标》之师资队伍
 
     关于师资队伍,《档案学国标》主要对师资数量、师资结构、教师背景、教师水平、教师发展规划进行了量与质的双重规定。针对师资数量,它提出“承担档案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含外聘教师,以下简称专业教师)应不少于8人”,为拟申办建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提供入门标准。针对师资结构,明确限制其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学缘结构,即“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的比例应不低于80%”“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应不低于40%”“在非任职院系或非档案学专业取得某一学位的教师的比例不低于40%”。针对教师背景,它要求“具有档案学专业背景(在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任一层次均可)的专业教师比例应不低于50%,具有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比例应不低于20%”,部分高校应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强调师资专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针对教师水平,主要围绕职业资格、职业操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业务技能等做出要求。针对教师发展规划,既包括个体自主式发展,也包含整体协同式发展,譬如,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获得社会实践教育经历、支持其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显然,已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高校,其师资队伍在以上基本指标已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依据《档案学国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新时代档案学一流本科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实现学历博士化、职称高级化、从业经历专业化及学习背景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1.6《档案学国标》之教学条件
 
《档案学国标》从信息资源、教学设施与经费投入三方面明确教学条件。针对信息资源,涉及教材选用及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资源占有量等问题,譬如,规定“生均图书资料不少于50册(份),生均年购置图书资料不少于10册(份)”。针对教学设施,校内需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专业实验室等,且专业实验室设备固定资产总额不少于200万元;校外需具备“3个以上相对稳定的校外创业基地、实习基地”。针对经费投入,要求“新开办档案学专业的办学经费一般不少于200万元(不包括固定资产)”,“每年正常的生均教学运行经费不少于1000元”。《档案学国标》在“概述”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即保底但不封顶。
 
    1.7《档案学国标》之质量管理
 
    《档案学国标》围绕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机制及质量管理措施严格把控教学质量。关于质量管理体系,涉及“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评估”“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等内容,涵盖“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等过程。关于质量管理机制,提倡建立“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准确性、连续性及长期性。关于质量管理措施,倡导基于多维主体建立“领导听课制度”“专家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用人单位反馈制度”“持续改进制度”等。
 
    2《档案学国标》之生动实践
 
    选取10所入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校,具有一定示范性、典型性与代表性,其生动实践必然能启发档案学专业教育。结合《档案学国标》与各高校档案学专业办学实际,主要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及质量体系4个方面分析其实践情况。
  
    2.1 顶层设计一流培养方案
 
    综观10所高校的培养方案,都紧扣《档案学国标》内涵,其培养目标主要从知识素养、就业领域与业务技能、培养类型三个维度阐述,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中起到统揽全局的作用。知识素养层面,均要求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现代管理知识、档案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同时又各有侧重。吉林大学和苏州大学强调对相关政策法规的掌握,中山大学重视人文意识与国际视野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南京大学立足整体学科层面注重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知识的积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则面向航空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偏重于专业技能、信息技术的掌握。就业领域与业务技能层面,云南大学、上海大学、黑龙江大学与《档案学国标》保持一致,将就业单位的具体部门表述为“档案部门、信息部门、文秘部门”;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大学则趋于多样化,前者列举“综合办公部门、信息管理部门、知识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文件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后者涉及“综合办公部门、秘书部门、机要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信息中心、宣传部门”;湘潭大学则主要“面向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或单位”。《档案学国标》规定专业人才从事“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秘书工作”,10所高校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充,譬如,中山大学和苏州大学将能从事“档案专业教学和科研”列为业务技能要求之一,吉林大学则提出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培养类型层面,档案学本科专业着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等人才。在此基础上,上海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等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人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将培养具有“航空报国使命感”的专业人才纳入培养目标。显然,10所高校各自的培养目标既回答了要培养怎样的人,又回应了档案学毕业生具体的职业方向,较好地贯彻了《档案学国标》思想。在培养方案设计上体现从培养目标出发,自上而下地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切合专业、立足实际、服务社会的宗旨。
 
    2.2 稳步推进一流课程资源
 
    结合10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其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的搭建遵循《档案学国标》规定,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论文(设计)三部分。
    一是理论课程,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即涵盖思政、英语、计算机等内容的通识课程,紧扣学科特点设置的基础类、核心类、必修或选修类等专业课程,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及综合素质培养开设的素质拓展、自主发展或个性特色课程。10所高校以《档案学国标》为依据,其课程模块、主要科目等具体名称略有调整,并不完全统一,譬如,中国人民大学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涉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与发展指导;云南大学培养方案表明,其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拓展教育四大环节;根据上海大学的培养方案,发现其理工类与经管类的档案学除了具体课程的开设及部分模块学分设置略有不同外,共同设置有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等。专业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模块之一,主要包括通识公共类、专业基础类、专业核心类、专业方向类与其他类这5大版块,中山大学包含不计入学分的荣誉课程。不过,也有高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3大版块,譬如,南京大学包括通识通修、学科专业、开放选修,吉林大学涵盖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同时,各高校注重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特征与研究实际强化特色课程建设,云南大学关注民族档案研究,设置“中国民族史概要”“民族档案概论”“中国方志学”等选修课程;黑龙江大学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开设“东北地方史”等专业选修课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着眼行业背景,设置“航空概论”“工程建设资料管理”“人机情感信息处理与交互”等个性化课程。
    二是实践教学,10所高校关于该环节的设置不尽相同,既有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模块,又有将其穿插在理论课程中。相对而言,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高校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为丰富,湘潭大学、苏州大学等注重在专业理论课程中设置较多实验课时。
    三是论文(设计),大多将其嵌入实践教学环节中,然而也有例外,譬如,南京大学将毕业论文/设计单独列为一个课程模块,苏州大学将毕业论文置于“专业教学课程”类别中,黑龙江大学将毕业论文镶嵌在专业必修模块中。
依托现有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各高校在一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譬如,中国人民大学建成“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冯惠玲)、“信息分析”(卢小宾)、“数据科学导论”(朝乐门)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大学建成“档案学导论”(金波)、“电子文件管理”(丁华东)、“档案管理自动化基础”(于英香)、“档案管理学”(连志英)等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湘潭大学建成“电子政务基础”(何振)、“档案学概论”(陈艳红)、“管理学原理”(王协舟)、 “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方法”(王协舟)等国家精品课程、省级品牌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2.3 全力锻造一流教师队伍
 
    按照国家专业申报审批要求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要求,10所高校师资在数量、结构、背景方面已达到《档案学国标》基本要求,因此,值得关注的是其针对教师水平要求、教师发展规划等内容的具体实践。首先,各高校将教师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专门制定师德建设、师德考核等规范性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制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规章制度,设置“师德榜样”“师德监督”专栏,坚持正向激励与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特别推行“读懂中国”调研活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3]其次,各高校从发展规划、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10所高校都相应设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把教师发展作为其中心任务、基本职责,主管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但是,部分高校关于教师发展的工作分散在不同部门,譬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教师发展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三者共享同一门户网站,其“教师发展”这一模块包括教师资格、培训进修、人才项目、职称评审、攻读学位及博士后工作6项栏目;[4]湘潭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则聚焦于师德师风养成、教学能力提升开展工作,其“教师发展”模块包括培养培训、教研活动、职业发展、工作通知4项栏目。[5]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校,围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主动设计、精心组织了全国档案学专业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2019年、2020年、2021年已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南京大学举办三期,聘请业界资深专家就教师教学素养、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规划等进行辅导和研讨,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2.4 全面构建一流质量体系
 
    10所高校在《档案学国标》指导下,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成立教学质量管理机构。中山大学组建专业教学督导团,开展“水师”“水课”预警;[6]苏州大学设置“校、学院(部)二级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7]等管理教学过程;黑龙江大学“组建10人构成的学校督学、84人构成的院(部)教学督导员队伍”[8]。新冠疫情期间,各高校第一时间组建工作小组以保证教学质量,譬如,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9]统筹协调教学工作;吉林大学组建“延迟开学本科教学秩序保障工作小组”[10];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立15个教学督导组,对口督导不同教学单位。[11]
     二是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中国人民大学主要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改进措施》《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本科教学服务提要》[12]等文件;云南大学出台《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定办法(试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13]等;上海大学发布《本科课程教学团队管理办法》《图情档系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方案》[14];南京大学、湘潭大学等分别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施方案》[15]和《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指导意见(试行)》[16]等针对线上教学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
    三是强化教学质量动态监督。南京大学通过教学过程数据抓取、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掌握师生在线教学意见和建议;[15]云南大学按照质量管理的PDCA闭合循环模式,定期测量分析教学质量,采取“常规检查与专项评估结合,专家评教与学生评教结合,学校督查与学院督导结合”[13]的监控方式;湘潭大学实施“日常性教学检查与周期性教学检查相结合、专家评估与督导团督导相结合、学校评估与学院(教学部)自评相结合”[16]的监督机制。
    四是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开展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估和反馈”“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9]等工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黑龙江大学基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院(部)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评估、本科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三个层次,主要评估专业、课程、教学等环节,即实行“3+X”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8]吉林大学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针对离校一年的毕业生展开跟踪调查,以求真实反馈教学质量;[10]苏州大学与北京新锦成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关于毕业生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第三方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其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与认可度。[7]湘潭大学从多主体维度获取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在学生群体中针对教学管理与服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59项内容开展问卷调查,同时由第三方对我校用人单位展开调研。[16]
 
    3《档案学国标》之深刻启示
 
   《档案学国标》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准入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在引导档案学专业“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给人们以深刻启示。因此,在理性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基本精神上,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与10所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校的具体实践,笔者作出以下思考。
 
    3.1 牢固立足新文科发展阶段,凸显多主体协同培养
 
    目前,“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17],人才培养须秉承“全社会多方联动”[18]原则。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这一现实,调动各主体积极性,提升各层级参与度,增强各渠道协调性。
    一是多主体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离不开支撑者、施教者、受教者三大主体要素,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学院、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诸多要素,《档案学国标》可明确各主体要素及其作用,强调所有主体均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学校、学院等内部支撑者,宜主动发挥顶层设计作用。以课程体系设计为例,学校应研究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着重关注公共基础课、素质拓展课等课程体系架构是否科学合理;学院、学科及专业层面作为方案的具体执行者与落实者,可重点考量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完备,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否具备前沿性与新颖性。政府、企业等外部支撑者,需积极发挥牵引指导作用。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命题,旗帜鲜明地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具体要求;企业应从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用人单位岗位业务规范等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素养等提出具体需求,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建议,以全面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岗位适应性与匹配度;新闻媒体等其他社会外部要素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人才培养定位是否恰当、教学计划执行是否到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合格等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反馈和舆论引导,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教师作为一线施教者,需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开展教学、导学与督学。当前,部分一线教师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不积极、人才培养目标理解不深刻、人才培养要求执行不到位的现象。鉴于此,有必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各环节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需广泛调研、科学论证,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在培养方案正式实施前,需深入学习、大力宣传,以提升方案的知悉度;在培养方案具体落实中,需加强反馈、持续优化,以强化方案的执行力。学生作为直接受教者,需发挥其主体作用,自觉成长、成人与成才。在理论学习中,宜深度研读教材,全面、系统、深入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在实践活动中,需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以熟悉基本业务、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情感;在创新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创造精神,通过文献积累、互动交流、探索发现等提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养。
    二是多层级协同打造课程资源体系。专业课程资源体系的打造与建构是庞大且系统的工程,《档案学国标》可进一步强调发挥国家、地方、学校、学科、教师与学生等多层级主体的协同作用。具体而言,国家层面要充分发挥教指委作用,强化顶层设计,提供宏观指导,负责制定专业课程大纲、编写专业课程建设指南、组织成果展示分享活动等;区域层面要主动组织区域内高校,负责组建特色课程建设联盟、进行课程互修学分互认、实现专业课程资源共享;学校层面要精准定位目标,提供制度保障,负责成立精品课程研究中心、统筹课程资源顶层设计、强化课程资源绩效评价、选树专业课程示范典型;学科层面要明确主体责任,细化工作任务,负责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组织、培训与研讨等系列活动;教师层面要深入挖掘细节,确保具体落实,负责优质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教学实施与效果提升;学生层面要做到勤学善思,深刻感悟践行,充分感知专业课程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是多渠道协同强化三全育人方式。《档案学国标》可贯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强调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基于全员育人维度,需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业导师等不同育人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贯穿其中。譬如,专业教师侧重于档案学专业知识教学,行业导师侧重于档案管理业务能力提升,辅导员、班主任与公共课教师侧重于引领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基于全程育人维度,主要体现在依据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譬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可通过专业导学课、概论课、原理课等教育塑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校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针对二、三年级学生,需注重科学方法训练、专业技能提升、社会实践认知与创新意识培养;针对四年级学生,宜开展职业规划、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基于全方位育人维度,需结合不同教学场景注重学生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而言,建设以课堂为主阵地的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以档案机构、信息中心、文件中心等相关部门为主战线的专业实践“第二课堂”,以暑期调研、志愿服务、考察实践等为主渠道的社会活动“第三课堂”,三者联动实现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社会育人。
 
    3.2 深入贯彻新文科发展理念,实现多类型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档案学国标》旗帜鲜明地提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该理念应在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更加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
    档案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指能够从事基础核心业务的档案管理专家、从事历史文献整理、保护与研究的档案文献学家,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开发的档案数据治理专家。培养档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一是要建构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宜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技能原则,既注重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又要围绕管理学、历史学、文献学、信息技术科学等不同维度设计课程,以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二是要打造跨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校内需整合不同学科专业教师资源,实现知识模块化、课程小型化、授课专题化;校外需聘请与档案及其相关领域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技术专家等,深入教学一线开展专题教学。
     档案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指技术业务精、实践水平强、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核心在于狠抓实践教育。机制体制层面,需积极推进双导师制,强化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融合。针对学生管理,入学之初可分配负责指导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成长的“学业导师”,二年级选派负责培养其实操能力的“实践导师”。同时,打造以学校为基础,以档案局、档案馆为核心,并延伸到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网络,[19]由此构建以专业认知实习、业务技能实习与综合实践能力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机制。教学方式层面,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观摩实习、远程教学等多种手段丰富传统教学方式。此外,宜结合不同课程特点,立足岗位业务要求开展专业基础知识的验证性、探索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教学,譬如,针对“文书学”课程,积极开展归档文件整理课程实习;针对“档案管理学”课程,广泛深入公共档案馆、企业档案馆、高校档案馆等单位进行实习;针对“文献保护技术”课程,亲身体验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流程的纸张制造工艺。
    档案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问题意识、规范意识、开放意识且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人才。一是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首先是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伦理的教育,譬如,开设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等课程。其次是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学习方式的转变,譬如,在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专题教学中,可结合专业认知实践、业务操作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经历,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分层互动、交互实践式教学等方式,聚焦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比较,总结宝贵经验,直面现实问题,预测发展规律。二是要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就学生而言,鼓励学生加强文献计量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图书文献组织法、用户画像、多元异构数据整合法、多媒体语义挖掘等技术方法学习,支持其自主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参与导师课题及暑期实践项目,培养自主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就教师而言,应主动开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方法、档案学热点聚焦与前沿探究等相关课程,申报国家和地方基金项目,加强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研究;就高校而言,应通过互派学生、联合教学、海外实习实践、科研项目攻关等形式推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同时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国际档案大会(ICA)、国际图联大会(IFLA)等,及时了解跟踪学术前沿与动态,在开放合作中创新。三是要找准职业创新领域、创新范畴。当前,人工智能[20]和区块链技术[21]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档案文创产品开发[22]、档案与数字人文、文献遗产保护与修复[23]、可视化分析[24]、社会治理中的文件管理[25]、档案与记忆、档案治理[26]等,已然成为档案界新的生长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和教育教学内容,均应密切跟踪、及时反映出这些新热点新应用新领域,学生也需要结合自身兴趣、职业选择倾向,围绕这些新热点新应用新领域开展创新性活动。
 
    3.3 主动融入新文科发展格局,推进多学科课程建设
 
    “旧文科”与“新文科”的差异之一是前者强调“分科治学”,后者追求“学科融合”。[27]毋庸置疑,以图情档一级学科为基础设置学科基础课程,[28]遵循《档案学国标》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同时推进多学科融合式的课程资源建设,是“构建资源共享、学科交叉的新文科建设格局”[29]的有效途径。
    一是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在学科认知层面,需基于档案学学科内核打破学科界限,弱化二级学科边界,围绕信息收集、加工、描述、存储、检索、分析、挖掘、利用等过程开发设计学科基础课程,同时纳入大数据思维、图情档研究热点与前沿、文献计量方法、引文分析法、知识图谱研究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课程,促进学生对一级学科形成整体认知。
    二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需紧密结合档案学专业内涵、职业特点、事业发展方向、自身办学特色开展专业教学,旨在培养解决本领域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主要涉及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等理论知识层面与档案保护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等业务技能层面的课程。该模块课程设计还需注意学科交叉原则,譬如,云南大学与历史学联系紧密,设置“历史文书学”课程;吉林大学结合秘书学学科内容,打造“现代文书秘书学”课程;湘潭大学开设“传统文献保护技术”“新载体文献保护技术”课程。
    三是管理素养课程模块。可围绕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办公室管理等组建课程,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选修。该模块重在深化学生的管理技能与管理素养,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譬如,具备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知识基础的人才利于党政机关档案工作的开展,具备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知识基础的人才便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以满足并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四是信息素养课程模块。可在学好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等知识与工具基础上,围绕信息技术开设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描述、信息预测与分析、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围绕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挖掘与分析、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围绕网络技术开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选择掌握1至2种技术方法。同时,回归专业本身开展档案信息检索、文档管理系统设计、档案管理软件应用及档案模拟系统管理等实操教学。
    五是人文素养课程模块。在增强文学、历史、哲学、国学等传统人文素养课的基础上,还应围绕课程思政与地方特色设计相关课程。基于课程思政维度,重点围绕红色档案、专业情怀、职业道德、信息伦理、人文精神等设计课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基于地方特色维度,需广泛开发具备地域性、民族性的课程资源,譬如,云南大学基于边疆民族文化对傣族贝叶经档案、白族家谱展开研究,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立足东北地区满文化挖掘地方史、“黑图档”等资源,湘潭大学围绕“湖湘文化”打造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吴岩.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EB/OL].2021-08-13.http://www.ieeac2015.org.cn/newsdetai1/60668bfea44d422b324978b7/.
    [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EB/OL].2020-06-15.http://www.ceeaa.org.cn/gcjyzyrzxh/rzcxjbz/gcjyrzbz/tybz/index.html.
    [3]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读懂中国”青年教师社会调研座谈会[EB/OL].2021-04-07.http://jsgzb.ruc.edu.cn/gzdt/bef2b0ae2a9b4366bf8a3edc9eb55a6f.htm.
    [4]教师发展[EB/OL].2020-04-18.http://rsc. zua. edu. cn/list. jsp?urltype=tree.TreeTempUr1&wbtreeid=1131.
    [5]教师发展[EB/OL].2021-04-18.https://jsgzb.xtu.edu.cn/jxfz.htm.
    [6]中山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9-19.http://xxgk.sysu.edu.cn/ml/m105/1393726.htm.
    [7]苏州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4-01.http://www.suda.edu.cn/xxgk/jxz1/bkjx/202012/7dda85bd8bb2-4d2c-96ad-de7c8a46766d.html.
    [8]黑龙江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4-21.http://xxgk.h1ju.edu.cn/info/2006/3126.htm.
    [9]中国人民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4-21.http://xxgk.ruc.edu.cn/gksx/jxz1/bkjxz1bg/index.htm.
    [10]吉林大学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9-2020学年)[EB/OL].2021-03-10.http://jwc.jlu.edu.cn/info/1038/6446.htm.
    [11]郑州航院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4-01.http://zlglzx.zua.edu.cn/info/1054/1559.htm.
    [12]2017-2018学年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5-02.http://irm.ruc.edu.cn/upfile/file/20190306111602_66579_33497.pdf.
    [13]云南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1-10.http://www.jwc.ynu.edu.cn/info/1032/2702.htm.
    [14]我校正式发布《2019-2020学年上海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4-01.https://news.shu.edu.cn/info/1021/59534.htm.
    [15]南京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4-01.https://xxgk.nju.edu.cn/bd/31/c15434a507185/page.htm.
    [16]湘潭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2021-01-15.https://xxgk.xtu.edu.cn/info/1050/1558.htm.
    [17]张清俐.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EB/OL].2021-05-20.http://news.cssn.cn/zx/xshshj/xsnew/202011/t20201105_5211962.shtml
    [18]邓云,陈柏良.培育新文科人才须协同创新[EB/OL].2021-05-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526065401109754&wfr=spider&for=pc.
    [19]王协舟,何,肖文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_以湘潭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通讯,2006(5):69-72.
    [20]刘珂.人工智能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兰台世界,2019(2):19-23,12.
    [21]国家档案局举办区块链技术视频专题讲座[EB/OL].2021-06-07.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006/488af1411812435
ea7f3ac5ebefff7f1.shtml.
    [22]苏莉,李岩.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创产品的开发与传播[J].浙江档案,2021(1):38-40.
    [23]冯惠玲,连志英,曲春梅,等.“十四五”档案学重点研究领域展望[J].中国档案,2021(4):74.
    [24]李财富,宋依娜.现阶段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内容透析[J].山西档案,2021(4):154-168.
    [25]黄霄羽,管清潆,裴佳勇.2018-2019年国外档案学理论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0(5):29-39.
    [26]张斌,杨文.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20(3):28-40,62.
    [27]王学典.何谓“新文科”?[N].中华读书报,2020-06-03(005).
    [28]王协舟,罗小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四)——课程建设的具体对策思路[J].档案学通讯,2015(2):71-75.
    [29]夏文斌.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内涵与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21(5):33-36.
 
 
    全文见《档案学通讯》2022年第1期
 
    作者:王协舟  方文灿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档案学专业)》
     (略)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22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档案教育网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联系我们: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19525071号